从沪江园走出去的抗日儒将吴履逊

发布时间:2023-02-03浏览次数:203

王细荣  张天娇


 “长于国学,兼擅运动”

吴履逊,又名铁生,别名“阿牛”,家中有兄弟4人,排行第四,1903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梅冈都曲溪路篦村(今揭阳市揭东区曲溪街道路篦社区)一个书香世家。**吴明添在清末通过赈灾获得“大夫”二哥吴履泰是近代潮汕著名学者和诗人,1917212日由蔡守介绍入著名文艺社团南社,曾著有《无倦庐诗文》《无倦庐诗文续存》等书,中国台湾《广东文献》季刊1972年第2卷第1期和1973年第3卷第2期先后刊载其遗作《番禺吴道鎔先生传》《丰顺丁叔雅先生传》。

吴履逊先后就读于家乡的揭阳真理学校(今揭阳市真理中学)、汕头礐石中学(今汕头金山中学前身之一)。就学汕头礐石中学时,他担任揭阳同乡团演说部长,还在礐石中学校刊《谷音》杂志上发表《春秋笔》《斗得好》等文学作品。

吴履逊很早就在体育方面展现出惊人天赋。1923年秋,吴履逊转学至上海南洋中学,任该校篮球队队长。19247月,吴履逊考入沪江大学(校址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在本校和1925年第七届远东运动会全国预选大会、华东大学公开运动会,1926华东大学公开运动会、华东大学体育联合会第十二届运动会、第一届上海万国运动会等运动会上取得多项骄人的田赛成绩。另外,吴履逊还是中华足球队、上海三育足球队、沪江大学足球队的健将,同时也是沪江大学篮球队前锋。

1926年《沪江年刊》上刊载的吴履逊肖像

除擅长体育外,吴履逊在写作方面也是尽显峥嵘,正所谓“长于国学,兼擅运动”。1925年春,他为《沪江年刊》撰写中英文对照的《一九二八年级级史》,之后他又在沪江大学自治会主办的半月刊《天籁》(The Voice)上发表了《本校与金陵大学足球队锦标比赛》《足球队与同学》《读冰光与悲哀之神书》《二十年来本校之运动事业》等文章。1926年秋,吴履逊开始担任《天籁》编辑部中文版编辑员,主要为该刊编写运动方面的消息。19271月,在赴菲律宾比赛的船上,他被推为篮球队中文书记,负责记录该队活动及比赛事宜。后来吴履逊离开沪江到日本留学时,还把留学期间所见所闻撰成《到日本后之感想》一文,在1928年《沪江年刊》刊发。

除此之外,吴履逊也积极参加一些学校会社。1925年秋,沪江大学教师李锦纶和韩森(Victor Hanson)组织师生学术团体“政治学会”(初名“政治学研究社”),吴履逊于1926年入会并任该会干事。另外,吴履逊曾任沪江大学1928级第一届委员会干事、第二届委员会司库,沪江大学汕头(潮州)同乡会干事、两广同学会招待、《沪江大学两广同学会十周年纪念刊》发行经理等社团职员。

1926-1927学年沪江大学政治学会成员合影(后排站立者左10为吴履逊,来源:1927年《沪江年刊)

1927312日,吴履逊赴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学习军事。对此,他的同学在1927年夏写道:“今年春,吴君履逊有志军事,赴日肄业,同学骤失良朋,情何能已;然值此国家多难之秋,非整军经武,何以立国?运动虽可称,然比诸军事,固不啻小巫之见大巫也。”留日期间,吴履逊组织了中华留日***青年会中华篮球队,曾一战而克日本历届出席远东运动大会的联合队。

就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吴履逊(来源:1928年《沪江年刊》)

率部与日军血战淞沪

1931年春,吴履逊毕业,在日本北海道的一个日本兵团实习6个月后回到了中国。经同乡兼校友、同为中国青年党党员的翁照垣介绍,参加了蔡廷锴为军长、翁照垣为旅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第1978156旅,被任命为该旅63营营长。

1932128日下午,吴履逊离开了在老靶子路(今武进路)上海疗养院分院待产的夫人永田季子,毅然奔赴前线阵地。晚2330分,率部防守虬江路一侧的吴履逊,在旅长翁照垣的授命下与日军交火,揭开历史上著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序幕。后一军报刊载他参战期间的与妻书,吴履逊也因此而成为十九路军的“情将”

在之后一个多月的战斗中,吴履逊率领3营保卫上海北火车站、吴淞地区,与日军进行殊死战斗。在此期间,吴履逊还在旅部主办的前线快报《血潮》上发表了《抗日歌》《疾呼歌》《是谁便宜?》等鼓舞士气的诗歌和时事短评。31日,吴履逊受命撤退。312日,吴履逊与美国驻南京总领事馆副领事芮诺思(L. C. Reynolds)会谈时称,在战争爆发时,3营是中国在上海唯一的大型军事力量,抵达上海时共有350人,撤防上海时只剩50人。

美国福克斯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中日冲突》中的吴履逊镜头

3月中旬,英法美德意各派出一名代表组成的国联调查团抵达中国,吴履逊因通晓中日英德四国语言而被军方委派为调查团翻译。黎民伟当年在前线拍摄的纪录片、现藏于上海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十九路军抗日战史》,以及美国福克斯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现藏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大学图书馆的《中日冲突》(Sino Japanese conflict)中均有吴履逊正面镜头。1933年初《申报·本埠增刊》所载“新光大戏院”“中央大戏院”等沪上影院的广告,其中有“内有蔡廷锴、沈光汉、区寿年、翁照垣、张君嵩、吴履逊、赵一肩、丘国珍等,不可不看”的淞沪抗战新闻片广告语,也提及了吴履逊。

193211月,吴履逊任十九路军78师第234468团(即原19781566团)团长,次年4月任十九路军援热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三团团长,7中旬任被十九路军整编后的49145189团团长。193311月下旬随十九路军参与福建事变时,吴履逊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委员。19341月下旬,福建事变失败,十九路军番号被取消。226日,吴履逊被****免团长军职,于是游历法、日等国。

被郭沫若称为“一·二八炮手”

1935年,吴履逊重返日本时,与流亡日本的郭沫若相识。当时,郭沫若把画家傅抱石的《苍山深渊》赠予吴履逊并题字。1937728日,郭沫若从日本归国抵沪,82日左右在上海法租界高乃依路(今皋兰路)暂居的公寓里再次与路过上海的吴履逊晤面。83日,郭沫若为吴履逊创作了一篇印象记散文《一·二八的炮手》。除此之外,郭沫若的《在轰炸中来去》一文,自19371010日起开始在《申报》连载,其中第六节(载《申报》19371015日第4版)再次提到“‘一·二八的炮手’—吴履逊”

吴履逊著述的《一·二八的回忆和教训》封面

是年底,郭沫若带领其任社长的救亡日报社同仁转移广州,吴履逊帮助《救亡日报》在广州复刊,并为该报撰写《怎样加强保卫广东抗战的力量》《工作者和农民携手吧》等文章。1937126日—193816日,吴履逊还陪同郭沫若出席一些重要活动,如14日陪同郭沫若、茅盾、夏衍上海文化界人士出席在新亚饭店举行的沪港粤文化人联欢会;16日下午到广州黄沙站为赴汉口的郭沫若、于立群送行等。其间,吴履逊作了一幅画《无根兰》,并在右下方题款:“沫若哥写字后,忽发画兰兴,虽属破题儿第一遭,亦颇有画意。余亦写意蠢动,遂夺笔画此幅,立群妹索留,与沫若哥成对,即以赠之。”郭沫若随题“此画有道理,颇似大涤子。可惜没有根,花叶会枯死。履逊画此叫我题,因而口占此数语”后,送给了于立群。

19382月,吴履逊著述的《一·二八的回忆和教训》一书,在广州光荣出版社出版。同年3月,夏衍等救亡日报社职员一行被吴履逊邀请到广州萝岗其团部参观。吴履逊还与中国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散文家郁风颇有交情,郁风曾为吴履逊创作一幅肖像漫画,作为其《一·二八的回忆和教训》一书插页。

吴履逊对于书法也颇有造诣,曾为19377月创刊的大型诗歌月刊《中国诗坛》题字。1939年秋,吴履逊还用行书为一位于820日牺牲的**第9旅战工队队员、南洋华侨互助社服务团团员吴秀远的纪念碑题字:“吴秀远同志英勇殉国纪念 今之木兰(大字—引者注)。”只可惜最终纪念碑没有建成。

19389月,吴履逊为《中国诗坛》的题字(载《中国诗坛》1938年第2卷第56期合刊)

 “以国为家,守正不阿”

1936320日,吴履逊被****任官为陆军步兵中校,在余汉谋所统第四路军某部任团长。1937年全面抗战后不久,吴履逊为了得到同胞们的信任,登报声明与日籍夫人永田季子离婚,离粤北上奔赴抗日战场。返粤后,吴履逊在第四路军(193812月改编为第十二集团军)任154462922团上校团长,率部与日军苦斗,屡立奇功,后被提升为第十二集团军直属**第9旅少将副旅长兼潮汕警备司令部副司令。

193712月,吴履逊(后排右一)与当时在余汉谋部卫队任职的胞兄吴履泰(前排左一)同郭沫若、后来成为郭沫若夫人的于立群在广州合影(来源:台海出版社2021年版《女神》)

1941年起,吴履逊任广东绥靖公署少将高级参谋,兼任第十二集团军总部少将高参、军官补训团(后改为第七战区干部训练团)政治教官。1942510日,入位于重庆的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成为该团党政训练班第二十期学员,入编第一大队第三中队,6月上旬结业后留任中央训练团教官。1111日,吴履逊在152期《中央训练团团刊》上发表《受训观感杂记》一文。

1945年秋,吴履逊协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北平行营(19467月改称“****主席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接收北平,并升任行营中将高级参谋。1946年初,吴履逊以回家奔父丧为由脱离军职,寓居汕头市外马路“铁庐”,任国民党汕头市党部委员等职,1010日获颁****授予的抗战“胜利勋章”。其间,吴履逊还倡议在其寓所不远处的汕头市陵海村吴氏宗祠“三让堂”旧址上修建“汕头市第十一小学”(今新石小学)。

194710月,吴履逊担任家乡揭阳的《南声报》(先后更名为《南声》《南声日报》)董事长。他还亲自为该报撰写文章,如1948114日第1版上刊载的《介绍林作民先生竞选立法委员》一文即出自他笔下。1948711日,吴履逊因与“粤东王”喻英奇有隙,以莫须有罪名被逮捕,后于次年128日被老上司、新任广州绥靖公署(原广州行辕)主任余汉谋设法释放。

不久后,吴履逊便携眷定居香港,于1974515日在港病逝。临终前,他断断续续地对儿女说:“你们要学我一样—以国为家,为国出尽本身所有力量,同时做人应该耿直、守正不阿才是。他还叮嘱他们需将他的骨灰送回家乡。17日送别仪式那天,有几百位昔日的同僚、军官士兵等前来送行。几年后,夫人季子也随之而去。如今,吴履逊夫妇二人都安葬在汕头市礐石山的中华永久墓园。


原载《上海滩》2023年第1期“人物述林”栏目,阅读原文:吴履逊:从沪江园走出去的抗日儒将.pdf本期信息可阅读杂志社微信公众号文章

  •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