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凡学术研究之集大成者,一般都非常重视搜集和利用文献资料。中国儒家经典之一《论语》的《八佾》篇中记载着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一段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孔子论事有据、注重文献的治学精神可见一斑。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1]牛顿所谓的“站在巨人肩膀上”,意思就是指充分地占有和利用文献资料,从前人研究的“终点”中找出自己研究的“起点”,从而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就。

上述孔子和牛顿的言论,充分说明文献资料搜集工作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搜集文献资料的方法很多,其中文献信息检索方法是最主要的方法,它同时也是扩大资料来源的重要途径。文献信息检索对学术研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文献信息检索有助于学术研究新手的成长。一般来说,学术研究新手(如研究生)需要具备三方面的基础,即历史、方法和视野,而这些都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以获得的。一个人在开始从事学术研究时,首先要了解学术史和学科领域的历史,知道在这个领域前人做过什么,自己应该研究什么。同时,他们也可从文献信息检索实践中,了解前贤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这样自己在从事学术研究时,才会有宽阔而创新的视野。

第二,文献信息检索可避免重复研究与重复报道。在现代通信条件和网络环境下,学术界存在的问题一般已为大多数研究者所共知,因而类似课题的探索会有相当多的学者同时在进行。谁能最先取得研究成果或发表研究论文,谁就是成功者;谁迟来一步,就会成为无效劳动的落伍者。学术论文的写作同科研选题、立项一样,必须通过文献信息检索(即查新、预查新)来掌握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动态、进展。通过文献信息检索,可获得大量同类研究的相关报道,并从中吸收有益的启示或参考数据,从而有助于缩短科研周期,或得到更多、更有价值的论证依据(这种根据,不仅表现在作为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的引文里,而且也表现在学术论文的注释和参考文献中)。

第三,文献信息检索有助于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质量的提高。评价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价值的依据,一是内容质量是否胜人一筹,二是发表时间是否先人一步,三是同类课题是否有高人一筹之处。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对大量文献信息的比较、分析才能作出评价。而要获得大量对比资料,则需要通过文献信息检索才能获得。总之,要提高学术论文质量,离不开文献信息检索的支持。影响学术文献检索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检索设备是否具备,检索人员的素质是否胜任,科研人员的信息意识如何及是否善于提出检索提问。这三个因素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任何薄弱环节都会影响文献信息检索质量;而检索质量差,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

在学术研究中,文献是研究工作的起点,又是研究工作的终结,其作用贯穿于学术研究的全过程。文献信息检索与作为科学研究工作的程序之一的学术论文写作之关系又是相辅相成的——文献信息检索(沉浸在文献中)的最终目的之一是撰写学术论文,论文的写作与发表过程有助于作者在文献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2];而且当今学术论文“正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新手们所热望的东西,同时也是他们被训练的目的。”[3]

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纷纷将原隶属科研部门的**机构划归图书馆,实现图书**统一归口管理,这亦标志着高校图书馆由服务教学为主进入到服务教学科研时代。高校图书馆又称为“学术图书馆”(Academic Library),不仅有“四当”之说[4],更有“校园里另外一种教授”之誉,其主要目的在于支持教学与研究,它有责任使图书馆的资源被充分利用。为此,自1984年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大多为本校的本专科生、研究生开设专门的图书馆用户教育课程——文献检索课(以下简称“文检课”)。目前,图书馆用户教育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其开设的文检课则是用户教育的主要形式。不过,在图情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高校图书馆为学生开设的文检课不能仅停留在教授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这个层次,应当提升,即应该为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素养服务;在文检课教学中,应当将文献检索看作学术研究的基本要素,并置于整个学术交流的链条中。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在编写文检课教材时,试着将“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置于同一体系的叙说框架中,名曰《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并于20068月出版,且随即在上海和外省市自治区的一些高校试用。2007124,笔者所在的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又共同举办了本教材的试用研讨会。本书编辑、编著者以及试用高校的教师等与会人员,针对此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大家除一些肯定和鼓励之外,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修改意见。另外,众多使用、阅读此书的学生也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同作者进行交流,他们的真知灼见,常常比我们图书**界的同仁更敏锐。之后,应广大师生的要求,加上信息技术和图书**事业的发展,我们对《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进行全面的修订,并于20098月出版。本书的第二版,在保持初版知识点的基础上,其编排结构有较大幅度的调整,从而得到更多师生的认同,被全国60多所高等院校选用,其发行量自然也节节攀升,截至20121月,前后共印刷9次,印数逾4万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我们进一步推出新举措的动力。

为方便师生的教与学,我们又于2010年底推出“‘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在线系统”,并着手新版的修订。本书第三版写作中,除保留第二版的主要特点(例如:行文仍遵循先基础知识后实践应用、先国内后国外、先一般后特殊、先免费Web资源后商业文献数据库、先文献线索检索后文献原文获取、先文献信息检索后学术论文撰写等原则;叙述宏观的基础知识、学术规范师古不泥、不落窠臼,介绍微观的检索实践、写作之道择要而从、举一反三;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的融合)外,着重对部分章节内容进行调整、更新、补充,具体为:

l对书中一些源于指导性的工具书、标准或法律法规的内容,根据最新的工具书、标准或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例如,第1章中有关中图法的内容,就是根据2010年新出版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进行修改的;第11章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LA)关于“剽窃”的界定改用2008年出版的第3MLA style Manual and Guide to Scholarly Publishing中的定义。

l部分章节增加了一些知识点。例如,第1章增加“优先数字出版文献”,第3章增加“后搜索引擎”、“通过读秀文献传递服务获得原文”的介绍,第5章增加了用于中国科学评价的“科学引文数据库”(SCD),第7章增加了“CADAL数字图书馆”,第11章增加“‘抄袭/剽窃’与‘致敬引用’的分野”,参考文献为“优先数字出版期刊论文”的著录格式。

l根据当下大多数读者检索文献的习惯,删减了一些纸本工具文献检索方法的介绍(但给出其在线浏览的网址),相应地增加其电子文献检索方法的篇幅。例如,印刷版《全国报刊索引》、SCISSCI的检索方法均删去,而代之以在线资源的URL

l对第4章至第9章中涉及文献数据库的内容,均根据相应数据库的最新版本进行了更新,而对个别仍然在使用的旧版数据库,其简介与利用指南则以网络在线的方式给出。

l对个别章节内容进行调整。例如,原第3章第3.2.3小节的“读秀学术搜索”调整至第6章第6.4节。

总之,本书的第三版沿袭了第二版的优点,改进第二版的一些欠妥之处,一以贯之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统一,书目指导与学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并用的原则,并紧跟信息技术、图书**与科研管理工作的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探究文献信息检索之方法是众人之事,必须善于撷取他人之长,同时介绍文献信息检索之技巧又是个人之事,须推陈出新,善于阐发一己心得。因此,本书虽是融百家之长于一炉,但我们更求炼特色之钢而铸剑,以形成独特的风格,给出一些人所未提的新信息,传递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思想、新观念,力避当今国内教材编写普遍存在的拼凑和功利性等弊端。

目前,编写教材被一些人视为一种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童子小道”,且广被诟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物理学思想家、物理学教育家,哥本哈根学派最后一位大师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 19112008)曾经说过:“要想了解一个新的领域,就写一本关于那个领域的书。”[5]惠勒的惊人之语与我国南北朝北齐的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之“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6]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亦诠释了笔者“偏向虎山行”的心境:所有言说与文字的努力,除了要表达自己已经了解的一切之外,更是要力求明白自己尚有多少不曾了解的事物。

本书能够如期、如质完稿,与笔者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他们对信息时代科技**事业的透彻理解是这项庞杂的工作得以持续的动力源泉。笔者的同仁李仁德老师以极大的耐心和细心通读了书稿,其浓厚的学术研究兴趣、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最终促成了本书以现在的模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当然,也应特别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为本书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他们的远见卓识和追求卓越的事业发展方略使我非常钦佩;尤其是责任编辑潘新先生,对我扶掖尤多,使我感怀至深。在我心中,他们这些出版人不仅是当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赞助者、参与者,更是培育我们中国图书**学之树,使之挺秀成荫、汇入中华文化之林的最可敬的园艺师。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图书**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人们从信息的海洋中获取有价值的文献已变得非常便捷。同时,各种数字文献数据库和检索技术又发展迅速,用户常常会觉得自己犹如“明日黄花”。这一点,即便是图书**学研究者和图书**工作者也深有同感,笔者更不例外。因此,本书的书稿虽几经修订、改版,但斧凿之痕仍不时可见。由于编著者的学力和学识的局限,加上时间仓促,本书的叙述难免挂一漏万,存在一些纰漏或不足之处,谨请专家与读者批评、赐教,电子邮件为:wxr272@163.comwxr272@sjtu.edu.cn

另外,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编著者阅读了大量国内外专家的论著、博客或相关课件,并从中获得了灵感和启示,但未能在注释或参考文献中一一列出,在此特向他们致歉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王细荣 

20124

 

注释


[1]这句名言最初出自牛顿给发明显微镜、提出胡克定律的英国力学家胡克(Robert Hooke, 1635–1703)的一封回信中。原文为:“What Descartes did was a good step. you h**e added much several ways, & especially in taking the colours of thin plates into 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 If I h**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ye shoulders of Giants.”其中译文为:“(关于光学)笛卡儿往前迈了不错的一步,您在很多方面又对其做了丰富,特别是把对薄板颜色的思考引入哲学。如果我能看得更远的话,那也是因为我站在您这样的巨人的肩膀上。”

[2]类似的观点可参见《如何为学术刊物撰稿——写作技能与规范(影印版)》(英国的罗薇娜•莫瑞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的前言。

[3](英)弗拉斯卡-斯帕达,贾丁. 历史上的书籍与科学[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453.

[4]“图书馆之‘四当’说”系笔者于2009123在上海理工大学的讲座《如何有效利用图书馆》中最先提出,其内容为:当今像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这样设施先进、管理人性化的高校图书馆,读者饥来之可以当食,寒来之可以当裘,孤寂而来之可以当友朋,幽忧而来之以当金石琴瑟。即,现在的高校图书馆是读者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衣、食、师、友”。

[5]参看:田松的《一代宗师魂归量子世界》(载《南方周末》2008424D26版)。

[6]出自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卷第叁•勉学》。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