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著作中的注释:一个出版社编辑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0-05-22浏览次数:517

学术著作中的注释:一个出版社编辑的视角


童根兴

矩形 5

摘要:注释有很长的演进历史,有着重要的学术功能,是学术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内学术界对学术论文中的注释的定义、分类和著录规则有了很好的讨论,但对学术著作中的注释讨论仍然很不全面。本文讨论了中文学术著作中注释的基本类型。在编校出版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建议改进的措施,对于规范学术著作注释的编辑出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注释引文注说明注夹注脚注尾注表注图注

中图分类号:G232


1988年第4期《音乐研究》刊发了一篇文章,讨论了音乐学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几个问题,其中涉及注释时,作者提到:1987年第4期的《音乐研究》所刊载的论文,不同文章的注释,有五种不同的做法,分别是“采用夹注”“采用脚注”“采用篇末注”“夹注与篇末注并用”“不加注”[1]。经过多年的探讨,多方的对话,以及GB/T 7714的不断完善和应用,在期刊论文的写作和编辑出版方面,尽管专业学术期刊和学报之间仍然存在差异,但同种期刊内部此类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反而在学术著作这块,1988年在学术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时有体现。20129月,原新闻出版总署针对学术著作的出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强调引文、注释、参考文献、索引是学术著作的必备要件。这个文件的颁布,意味着对于学术规范的讨论从学界、期刊界、期刊评价界开始扩展到学术图书出版界。这应当说是中国学术图书出版界的一次集体自觉和自醒。此后,《GB/T 7714—2015 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发布,《CY/T 121—2015 学术出版规范 注释》制定,各出版社也纷纷针对自己的实践制定了相关文件。但时至今日,针对本土原创学术出版,我们仍然不能确定无误地说,当前的学术著作出版中,对注释的理解和处理已经达成共识。不像期刊编辑部,学术著作出版机构要面对不同学科、不同语种、不同类型出版物(比如专著、文集、译著、研究报告等),从现实角度出发,我们无法用一个标准对不同作者、不同学科、不同语言的注释进行统一要求,只能在认真学习执行相关标准的基础上,求大同存小异,同类出版物内部形成优化统一的体系[2]。这是一种比较现实可行的操作。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前,需要有一个成体系的学术著作注释框架,以便图书作者、编辑大致掌握注释的全貌,更加灵活、严肃和规范地处理学术出版物中的注释,进一步推动学术著作写作和编辑出版过程中注释的规范化,推动学术图书编辑出版质量的提升。

一、注释:一个物种的简史

在中外学术界,注释都有着漫长的历史,它是历代学者在长期的文献著述和研究过程中创造、丰富和完善的一种文体形式,拥有着漫长的进化链条。中国古代的注释,是一种专门的学问,重在释经,前后有“传”“注”“疏”“笺”“解诂”等不同的称呼。这些不同类型的注释起着注明诠释的作用,使得文献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跨越新旧时代文字、跨越方言习俗而沟通交流,传承利用[3]。西方也存在这样一种形式的文体,主要用以阐释圣经[4]。现代学术著作中的注释虽然也承担着补充阐释的作用,但稍有不同。现代学术著作中的注释主要源于西方,其主要产生时代已经不可考,有论者认为,它诞生于12世纪、17世纪、18世纪,乃至19世纪,都不乏有力的证据证明。但多数情况下,研究注释的人认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和认可的注释及其形式,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是伴随着现代世界的形成而逐步成型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精确和实证成为量度知识的标尺。人文社会科学也受到影响,开始注重实证、理性和逻辑,而不仅仅依赖过去的辩论、阐释和言说[5]。通常认为,注释是在19世纪,也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德国大学中获得并巩固自身的地位,并得以精确表达[6]。我们所看到那个时候及其后续德国学者的著作中,注释成为一个明显的标志。在历史学中,兰克的写作开启了实证史学研究的开端,认为对于古代的材料以及注释也要加以辨识,这推动了史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7],形成了关于注释的自觉意识。如果没有脚注,史学论题可能受人称赞也可能被人憎恶,但却无法被证实或者证伪。在社会学领域,从一开始,无论是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所撰写的著作中都充满了大量的注释,用以解释相关论点的背景、资料的来源和解释框架,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在注释逐步成为学术论著中具有合法和必然地位的事物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实验性的、讽刺性的文本出现。比如,就曾出现注释篇幅长于正文的写作文本[8]。但不管如何,注释在不断演变过程中,获得了在学术作品中的地位,以至于我们必须承认一点:没有注释的作品,不能称为规范意义上的学术作品,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尤其如此。

二、学术著作为何需要注释?

学术著作是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学者体系化、专门性研究成果的载体。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从来不是个人的事业,它是一项集体工作,注释明确并规范了单个人研究及其成果进入学术共同体的方式,是尊重和保护独创性的产物。默顿就认为:注释所明确的优先权之争并不是人类天性或学者个人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而是学科建制的规范产物,科学建制把独创性定义为最高价值。[9]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注释自产生以来也存在不少争议,对于普通读者以及非专业读者而言,脚注、尾注、夹注等以及各种各样的辅助说明,不仅损坏了阅读的流畅性,破坏了排版的美观,而且增加了写作、生产和传播的成本。注释本身也容易产生各种错误,比如作者姓名、年份、出版社、拼写、引文页码等,都容易出错。但无论如何,学术共同体内部所产生的共识是,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的体制化对于激励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它在根本上体现着学术发表的公正性,而这种公正性大大促进了知识的进步。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注释,起到了自然科学研究中科研数据的类似作用,使得研究可以追溯,使得论点、数据、资料有迹可循,并大致上可以复用。无论以何种方式呈现,注释都已经成为学术研究成果或隐或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术作品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区别于一般出版物的重要特征。无论是学术图书还是学术期刊,其出版机构都对注释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规范。

三、学术出版物中注释的定义及分类

简单而言,注释是指对作品中的某些内容所作的说明[10]。某些内容可以是作者、作品、字、词、词组、句子甚至段落,也可以是表格、插图或者表格、插图中的一些项目,甚至也可以是注释本身。说明既包括对正文中相关内容的补充、解释、进一步澄清,也包括交代正文中相关概念、论点、句子等出处的信息。也就是说,按照提供的信息类型来分,注释可以分为说明注content note,直译为“内容注”)和引文注source note,直译为“出处注”)[11]说明注的职责是对正文中相关内容进行解释、校订、补充和扩展[12]引文注则是标明正文中引文、思想和观点的出处,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为了表示该部分内容已经获得许可。在现代学术作品中,引文注最具实质性内容,被称为真正的注释。引文注是参考文献的一种,与参考文献(reference)有对应之处,与参考书目(bibliography)有交叉,但也存在一些不同。有注释,必然有加注之人。对作品加以注释可以有不同的主体,既可以是本部作品的创作者,也可以是作品在出版和传播过程中涉及的其他人,比如主编、译者、校者等。一般意义上而言,注释可以分为作者注和他人注。作者注是作者本人所加的注释,他人注是作者之外的人所加的注释。注释由于所处作品中位置不同,分为脚注,即位于本页页末的注释,也称为页**;尾注,即位于文章、章节、书稿文末的注释;边注,也称旁注,是置于版心一侧的注释,一般是作者或读者在著作出版后的读书心得、批语、订误、校文和音注等文字,因其重要,著作再版时按照批注的位置编排在书页边的空白处;图注,即针对图或者图中某一内容所做的注释;表注,即针对表格或者表格中某个事项所做的注释;夹注,即位于行文中的注释,用括号括住,有时候也称为“括注”,夹注既可以出现在正文中,也可以出现在其他任何类注释中。综合注者、注释内容、注释所处位置,关于注释的分类和组合可以如图1和表1所示。

1  注释的分类维度及类别


1  注释类型穷举

按照图1所示的相应分类方式,我们可以将实际中可能存在的注释分类为:引文性脚注、引文性尾注、引文性夹注(分别可位于尾注、脚注、边注、图注、表注中)、引文性边注、引文性图注、引文性表注、说明性脚注、说明性尾注、说明性夹注(分别可位于尾注、脚注、边注、图注、表注中)、说明性边注、说明性图注、说明性表注等多种组合。这几种类型既可以是作者所加,也可以是作者之外的其他人所加;引文注和说明注也可以在同一条注释中。

由于分类太多,表1仅仅列举出概况,读者可以细致体会。加入语言维度之后,注释类型又有所增加,在写作和编辑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语言所导致的不规范现象(见示例1)。

示例1

2. 为了界定什么样的国家才能承担起这样的任务,学者又进一步提出了“嵌入性自主”(embedded autonomy)和“约束性自主”(bounded autonomy)等概念(Evens1995Zhao and Hall1994)。

5. Anita Chan,“Labor Relations in Foreign-Funded Ventures”in Greg O’ Leary (ed.) Adjusting to CapitalismArmonkM.E.Sharpe1998pp.122-149. 1998年在广州市工联的一次访谈中,组织的一位基层负责人透露,广州非国有企业的真实联合率是78%。他认为新闻界和学界偏低的估计是因为基数中包含了那些已经签约但还没有真正投资的工程。

示例1中注释2可以是尾注,也可以是脚注,注释行文中包含夹注,三个夹注中两个是说明注,一个是引文注。而注释5中是引文注和说明注的混合,其中引文注是英文,说明注是中文,两段文字之间用的是英文点号。注释2涉及括号和引号的位置、括号和句号的位置等问题。

四、引文注的分类

引文注之所以被称为具有实质意义的注释,是因为它是学术研究可复制的重要基础,也是梳理学术脉络以及进行学术传承的重要机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学科、语言以及国别的不同,不同类型的引文注释机制被开发出来。引文注包含文献的基本信息,是参考文献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在位置、标注方式、著录格式上区别于我们俗称的单独成部分、以附录形式呈现的参考文献/书目。在引文注的分类中,国际标准ISO 690《参考文献和引文信息指南》推荐了三种类型的体例,包括著者-日期体例(Name and date system),很多文献中也称著者-年份体例(Author-date system),这是在哈佛体例的基础上总结而来的;编号体例(Numeric system),也称为顺序编码制,是在温哥华体例的基础上提炼而来;行文注释(running notes),是在牛津体例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每种体例下,ISO690推荐了两种具体的著录格式。为节省篇幅,这里仅呈现其中一种编号体例的例子[13]

示例2

文中引用(Citation in text

The notion of an invisible college has been explored in the sciences26.Its absence among historians is noted by Stieg13 p.556.It may beas Burchard8 points outthat they h**e no assistantsor are reluctant to delegate2728.

The notion of an invisible college has been explored in the sciences26.Its absence among historians is noted by Stieg13 p.556.It may beas Burchard8points outthat they h**e no assistantsor are reluctant to delegate272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8. BURCHARDJ.E. How humanists use a library. InC.F.J. OVERHAGE and J.R.HARMANeds. IntrexReport on a planning conference and information transfer experiments. CambridgeMass.MIT Press3 Sept.1965pp.41-87.

在国际标准的框架下,各学科和出版社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引文注体例,有些出版社根据学科的不同,给各个学科的出版物提供了不同的参考文献以及注释体例。比如斯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团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至少提供了6种文献注释体例[14]。国内较为常用的有中国的GB/T 7714,英语世界较为流行的有《芝加哥手册:写作、编辑和出版指南》《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写作手册》(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以及专门针对英美法系法律文献的《蓝皮书:统一引用体系》(The BluebookA Uniform Citation SystemCambridgeMass.Harvard Law Review Association1991)[15]。据估计,全世界关于引文注的体例有3000多种。这里仅列举几个关于引文注具体著录格式,以及引文注和参考文献些许差异的例子(见表2)。


2  各类引文注具体著录格式示例

矩形 2五、注释的原则

一部学术作品选择何种注释,有多种影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两种:一是本学科的惯例,二是发表刊物或者出版社的要求。本学科由于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有着路径依赖的影响,后来者只有在遵循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形成学科自身的风格,这对于学科的交流也有着便利的影响。刊物或者出版机构基于各学科惯例、出版实践、传播便捷以及成本考量,而选择不同的注释方式。但在如此多种注释存在的情况下,从稿件形成的角度而言,以下原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遵守的。

1.一致性

学术作品是一个系统整体,注释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件。除了与正文相协调外,注释本身也有一致性的要求。简单而言,注释不能太凌乱,尤其是引文注的选择和使用上,只应有一种体例形式。当选择了著者-出版年制时,就不应同时使用选择顺序编码或者注释-编号制。当采用芝加哥手册的著者-出版年制的注释体例时,就不应混用APA体例。不同引文注包含的要件也应一致,中外文体例之间也应协调一致。虽说这属于常识,但在中文日常学术写作和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不一致的案例,从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处理。一致性也要求注释的文体应与正文保持衔接和一致。如果说文后参考文献出于排序和检索的需要,英文姓名可以姓在前、名在后,可以采用不同的著录符号,但注释是与正文紧密衔接的,其行文、相关符号应当与正文保持一致,即应当使用人们习惯的“名-姓”顺序以及标点符号。

2.可读性

注释与正文风格衔接、大体一致也是可读性的要求。另外,作品的传播,也建立在一定的可读性基础上。注释体系要尽量保障学术阅读的流畅性,至少不应阻碍文字通达和观点流畅表达。或者说,注释要与行文契合,尽量避免打断正常行文,保障读者的阅读体验。阅读视觉上的流畅感与文字编排也有很大的关系。注释作为正文的附属要件,在确保规范性、可理解性、准确性的基础上,要保障文字的通达性。

3.必要性和相关性

必要性和相关性要求尽量避免信息的冗余。学术作品的阅读者,一般都有相关专业背景,除非提供的内容必不可少,否则不宜过多加注。注释内容的必要性也与时代变迁相关,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刚开始大量译介国外作品的时候,译者往往加了很多作品中涉及人物的个人信息,以便于不通晓外文的作者的理解,但现在,随着网络通信技术、语言学习等相关性技能的提升,此类加注变得已无必要。注释的内容也要与被注内容紧密相关,不可偏离行文论述的主旨。

4.准确性和完整性

注释本身的错误、片面、遗漏等会削弱正文阐释的可信度,降低读者对学术论证以及作者本人的信赖,也降低了文献的价值,因而引文注的各项信息应当准确完整,不可有讹误,这是基本的要求。对于各种注释体例要求提供的要件,需要提供准确的信息,注释本身也不应断章取义,提供给读者片面的信息。

六、目前学术著作出版中关于注释的几个问题

在当下的中文学术出版环境中,学术图书在形式上包括以章节为构成单位的学术专著、以学术文章为构成单位的文集(包括单个作者的论文集、多个作者的合集、多个作者的研究报告等)、引进版的翻译作品等。这些学术著作都是依照一定的学科背景形成的,也面对着不同的读者市场。因学术著作的构成形式、叙述语言、学科背景、读者市场等的区别,编辑面对注释时,需要更加细致审慎,遵守相关原则。

1.作者注和他人注中的问题

绝大部分学术作品的注释都为原创者即作者所加,但在主编、翻译、注解相关作品的情况下,作品注释的来源有可能是除原创者之外的其他人,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注释的来源进行说明,以示区分。基本原则如下。

1)若一部作品有多位作者并各自加注,应作统一说明。

2)著作中有他人加注,无论多少,都应加以说明。说明方式应全书统一。

3)对其他人加注说明的方式是在他人所加注文结束的标点后加破折号和注释者。注释者后不加点号。如“——编者”“——译者”“——校订者”“——修订者”

4)著作中他人注较多而作者注较少时,可对作者注进行说明。如,“——原注”“——作者”

5)可采用将注释放在不同的位置来区分不同来源的注释。比如在翻译作品中,将原作者注统一排成尾注,将译者所加的注释编排为脚注。加注者较多的情况下,可以在注释之后加上注者名字以示区分。

比如《新教**与资本主义精神(罗克斯伯里第三版)》中译本的注释来源于原作者马克斯·韦伯、英译者卡尔伯格、中译者赵立玮等,全书正文内容121页,注释152页,作品全部采用尾注来处理注释,在每个后加的注释后加上注者名字,从而有所区分(见示例3)。

示例3

9. 这个术语(指经院哲学——中译者)指的是10001500年间主要的神学和哲学学说。这些学说一方面植根于***奠基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植根于亚里士多德及其解释者的权威。[***·卡尔伯格注]

10.卡尔伯格译本对这句话的翻译(Dwell in the landand nourish yourself in a respectable manner)与帕森斯译本的翻译(Dwell in the landand feed on his faithfulnessp.208)有很大差异;从此处上下文以及我们采用的“和合本”译文看,帕森斯的译文显然更为准确。[中译者注]

2.脚注、尾注的选择问题

选择脚注还是选择尾注,是学术作品经常面临的问题。主要原则是要考虑读者阅读的便利性以及与作品风格的恰切性。两种选择都各有优缺点。

第一,脚注与正文联系紧密,便于阅读和查阅,但如果脚注较多或者较长而无法在当页全部显示,会带来阅读不便。与此同时,脚注中如果同种出处注较多,会带来排版空间的浪费。

第二,使用尾注时,正文阅读比较顺畅,会节省排版空间,但不方便读者查阅特定的注释。

综而言之,一部优秀的出版物都会考虑到注释的多寡和所编排的位置对读者阅读的影响,会采用相应的处理方式。比如近年来市场上影响较大的品牌“甲骨文”,由于作品较为适合大众阅读,将大量的注释编排在全书之后,处理为尾注,同时尽量减少夹注中的英文释义,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阅读体验。当然,在变动原著注释编排方式,或者增加译者注释时,应统一进行说明。

3. 夹注

夹注在近年的作品中增加的趋势非常迅猛。夹注可以处于学术图书中的任何位置,既可以是说明性的,也可以是引文性的,还可以两者都是。夹注的使用中比如注文用圆括号括起、紧跟被注文字、注文与被注事项之间的标点符合惯例学界已经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这里不再赘述[16]。这里仅强调编辑出版实践中在夹注事项上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夹注的篇幅经常较短,不宜占据较大篇幅从而割裂正文行文。如果夹注占据篇幅较多,有可能割裂连贯的叙述,且影响阅读,此时应将夹注处理为脚注或者尾注。

当然,如果夹注确有较大篇幅甚至几个段落与正文叙述紧密相关,不宜处理为脚注或者尾注,也不可以处理为正文,则注文的一个自然段或几个自然段都用一对括号标明起止。在现代学术著作中,这种情况极为罕见[17]

2)夹注的存在除了必要之外,也应考虑到行文的简洁性和阅读的流畅性。在适合于大众阅读的作品中,或者被注事项较为常见,可以省略或者将夹注处理为统一说明性文字。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作品中有过多不必要的注释,会影响阅读体验。比如在下面的例子中,三行文字出现了几个大众熟知的英文名字夹注,无论在排版的美观上,还是在阅读的体验上,都受到一定影响。

示例4

冷战中美**力渗透到世界,同时英国的影响力节节下降,这一术语淡出使用,通常被“***”(Yankee)取代。但当美国在玛格丽特·***(Margaret Thatcher)和她的继任者领导下更坚定、更自信、更明确地与美国结盟,陈旧术语卷土重来……

3)注文的字体字号,一般跟行文相同,也可以与行文不同,比如可以小或轻于行文文字。在引文注大量出现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调整版面,或者在节选引文信息,或者在字体字号方面有所调整,并且编排不宜过于舒朗。下面这段文字,引文注字号调整之后,就比字号与正文同等大小较好。

示例5

笔者在本章将会结合自己所参与的研究项目来介绍几个跨文化心理学领域新出现的研究主题,包括对中国、西欧以及美国文化下的决策风格与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RoetsSchwartz& Guan2012)、中国大学生以及葡萄牙大学生高峰体验的文化差异研究(HoChenHoffmanGuanIversenin press),关于人性观的跨文化研究(BainVaesHaslamKashima& Guan2012),关于面临灾难**件时的乐观性研究(JiZhangUsborne& Guan2004),并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

4)书名、目录、文章标题、层级标题以及摘要中不宜有夹注。这些内容都是总览性文字,应以简洁、凝练为主,可在正文对其中蕴含的意思做出相应说明。近年来,对于一些从国外引介来的概念,作者经常加以外文夹注。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在正文中予以解释为宜。摘要不仅不宜出现说明性注释,也不宜出现引文性注释。读者可以明显看出示例6的注释不仅不符合注释规范,也不符合写作规范。

示例6

 ……

3.教育服务契约关系说(胡林龙,200261

随着教育“消费”观念的兴起,……

4.教育法律关系说(劳凯声,2002

依常理,高校与大学生之间之所以会发生法律关系……

5)说明性的夹注不应重复,不宜产生冗余信息。注释是作品的外来物,起着辅助说明学术脉络和学术观点的作用,应尽量保持精炼,不应过多打断行文和作者的意思表达。在目前的学术著作出版实践中,一般不会存在说明性脚注或者说明性尾注重复的现象,但说明性的夹注重复的现象经常存在,并且由于其跟引文性夹注夹杂在一起,导致编辑无从应对。事实上,文字的简洁和凝练,以及信息的非冗余性都是行文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对于针对特定名词的说明性的外文夹注,只应在特定名词首次出现时标示,该名词再次出现时可以省略。同一行句子中,同样的信息不宜出现两次。示例7中画线部分可以删除。

示例7

对于族群性(ethnicity),各国学者们曾经采用了不同的分类并使用了不同的术语,反映出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参考群体、地理位置和时代周期。正如格德沙尔德Calvin Goldscherder所指出的那样,族群性的表述,其意义和形式随时代而变化Goldscherder19782)。马斯特R. H. Mast认为“族群性的定义依赖于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状况”(Mast197463)。与苏联、中国、印度以及其他地区研究族群问题的学者相比,美国学者更加关注国内的种族和族群问题,对于族群性ethnicity有自己不同的定义,在实地调查中所强调的方面也有所不同,例如对不同代际移民的认同意识变迁的分析。

6)注释与行文契合,消除冗余信息。对于这种目标,学术界和编辑出版界已经发展出了很多处理方法,这里仅列举几例,供大家参考讨论。比如针对引用某位作者作品的时候,可以有示例8的三种表达方式,文后对应参考文献的信息是一致的。

示例8

有一种自由,是在此生中学做一个陌生的人(李猛,1999)。

李猛(1999)指出,有一种自由,是在此生中学做一个陌生的人。

李猛在1999年的作品中指出,有一种自由,是在此生中学做一个陌生的人。

另外,为了避免引用作者的数量众多影响阅读时,比如一部作品有三个、四个和五个作者,首次出现时,无论在夹注还是在正文中,都应当全部列出,再次出现时,可以只列出首个作者,而用“等”(et al.)表示其他作者。比如示例9

示例9

(SmithRubickJones& Malcolm1995)……

Smith(1995) 认为……

(Smith et al.1995)

APA提出,如果一部作品有六个以上作者时,首次出现可以只列出第一位作者,其他用et al.)代替[18]

示例10

Peffer et al. (1997)认为…….

(Peffer et al.1997)

与此同时,在夹注中,作为外文的作者信息,仅需列出作者的姓,不必姓与名全部列出。

示例11

正如亨廷顿提出当今世界的许多政治、军事冲突实则来自文明之冲突(塞缪尔·亨廷顿,1999),通过比较进而相互认识、理解,消弭偏见和误解,这是考古学作为人文学科的现实责任。

可以修改为:

正如亨廷顿(1999)提出当今世界的许多政治、军事冲突实则来自文明之冲突,通过比较进而相互认识、理解,消弭偏见和误解,这是考古学作为人文学科的现实责任。

或者

当今世界的许多政治、军事冲突实则来自文明之冲突(亨廷顿,1999),通过比较进而相互认识、理解,消弭偏见和误解,这是考古学作为人文学科的现实责任。

4.说明注、引文注和夹注混合使用且涉及多种语言

注释会存在注中注的情形,会有说明注、引文注、夹注同时存在于同一部分行文中的情况,并因与外文文献交错而产生中外文多种语言并存的现象。在这个时候,一是要处理好说明性注释和引文性注释之间的连贯问题,二是要处理好多种语言之间的连贯衔接问题,即处理好标点符号的对接问题。

示例12

这篇论文只是针对中国城市产业工人的状况,而不涉及农村乡镇/村庄企业工人。对于后者的讨论,可见Sally SargesonReworking China’s Proletariat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9; 以及Minchuan Yang, “Reshaping Peasant Culture and Community,” Modern Chinavol.20(2)1994pp. 157-179;熊瑞梅:《性别、个人网络与社会资本》,边燕杰、涂肇庆、苏耀昌主编《华人社会的调查研究》,中国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

我们的建议是一个注释中有多项文献信息,各条文献之间用分号隔开。如果注释中仅标注英文文献,则使用英文标点。若注释中中英文文献夹杂使用,但凡一句话中存在中文字符,则句末标点采用中文句号。

当然也有编辑和作者表示,应采用就近原则,即标点临近何种语言,采用何种语言的标点符号。在这个方面没有形成统一定规,全书统一即可,以不影响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为宜。

在注释规范化进程中,说明注和引文注混杂作注并不利于文献引证分析,这一需求推动了说明注和引文注分列的趋势[19]。有几种做法,目前国内有些杂志将说明性注释和引文性注释分开,将引文注以参考文献标示,顺序编码制很大程度上采用这种做法。但这种做法无法回避说明注**现引文注这种注中注的情形。另外一种较为可行的做法就是采用作者-年份制,这就将说明注和文后参考文献(reference)完全区分开,这是一种比较可行的解决两种类型注释单列、便于文献分析的做法。

5.译著中的说明性注释

在国内的学术翻译界和出版界,对于英文的翻译,有一条基本达成的共识,即英文的引文性注释可不必翻译,以便于读者查找英文原文信息,但一般要求翻译说明性注释。并且建议翻译与引文性注释一起使用的说明性文字,这些说明性文字包括seesee alsocf., e.g.等。比如

示例13

关于科学在何时变成“西方的”相关分析,参见ChakrabartiWestern Science in Modern Indiapp.4-9。马克·哈里森认为医学是在16世纪通过与国家、人道主义观念以及全球商业的联系逐渐取得现代形式。参见Mark HarrisonDisease and the Modern World1500 to the Present DayCambridge2004),pp.2-5

6.表注

学术著作表格有自明性或**性的要求,即读者不阅读正文内容,也能理解表格自身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数字出版环境下,作为一项重要的出版内容,对表格的自明性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数据的准确表达之外,注释作为表明表格来源、内容来源的要件,也是展示表格及其数据可信度的重要部件。

表注也有引文性表注和说明性表注的区分,但也有单独的分类维度,通常分为如下类别。

1)资料来源注(source notes):注明整个表格资料、数据的来源以及表格本身的出处。注释起始文字为“资料来源”。

2)全表注(general note):其他对表格整体情况的说明,比如对数据处理的说明。注释的起始文字为“注:”

3)具体内容注(specific note):是对表格中特定行、列以及单元格中数据的说明。

4)概率注(probability note):仅适用于需要标明统计显著性的表格。通常的标注方式是:*p<0.05**p<0.01***p<0.001。如果需要标注出双尾检验还是单尾检验,则标注方式为:*p<0.05,双尾检验;**p<0.01,双尾检验。如果在同一张表格中同时需要注明单尾检验和双尾检验,则标注符号可用其他替代:*p<0.05,双尾检验;**p<0.01,双尾检验;tp<0.05,单尾检验;ttp<0.01,单尾检验。概率注这部分,在现有的社会科学著作中比较混乱,即使一本书中前后标注也有不同的格式,因而需要编辑和作者进一步注意。表注的内容一般排在表格的左下方,有时候也可以排在表格最后一行的备注栏内;通常按照“资料来源”“全表注”“具体内容注”“概率注”的顺序编排(见图2);

2  表格中的注释

对于某个特定注释,注释符号通常用星号(* **)、数字(1 2)、小写字母(比如,abc)或者其他符号表示。采用何种方式,应当视表格中的内容而定,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该全书统一。排序的原则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起始点是表格的左上角。

7.图注

插图已经在学术图书中大量使用,尤其在数字环境中,插图的自明性和授权应引起编辑和作者的高度重视。而图注作为重要的表明图片信息的内容,理应引起重视。图注是指对图片的文字说明,包括特定注释、图例和出处注三类。目前比较容易疏漏的是出处注(credit line),即表明授权的相关文字。这些文字可以直接以圆括号括住,直接附在图名后,也可以位于特定注释下方,以来源:引领。

作者使用图片时应交代图片的来源,比如是否作者自制、引自他人、基于其他人的图片调整和修改。如果一部作品中的图片都是作者自己制作或拍摄的,则基本上统一做说明即可,如果作者有两人或者多人,或者有来源于他人的插图,则应当对图片的来源做相关说明。

引自他人的插图应当获得原作者的授权,并标明出处信息,比如作者名、作品名、出版社信息以及出版日期以及引用页码。

七、结语

注释是学术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图书出版专业化的过程中,对于注释的理解和规范是一个重要维度。注释有其漫长的演变历史,这种演变本身构成了学术发展的一部分。注释因学科、文化、语言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这种差异增加了注释的复杂度和学术出版机构以及编辑处理的难度。中国出版界对于学术论文中的注释讨论较为广泛,有着多年的历史,但对学术著作中注释的讨论仍然不全面。学术图书中的注释也更加复杂,更加难以用一种体例形式来实现大一统,只能在大的框架下面进行学科内部、出版形态内部的统一。本文对注释的类别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梳理和说明,在内容的覆盖和细节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后续研究可以在相关框架下进行细化,从而促进学术出版的专业化,保障学术出版高质量的发展。

(作者单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杨沫.我国音乐学学术文论写作中的几个问题[J].音乐研究,19884):67.

[2]在针对注释的讨论中,意见纷纭,有强调统一采用GB/T7714的,也有强调在遵守学术规范的前提下,采用某一种学术注释体系就可以。后者参见任东来《学术注释规范与国家权力——再与周祥森先生讨论》(《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第9期,第53-56页)、**豪《注引传统与学术规范浅谈——几种注释标准之比较》(《云梦学刊》2011年第1期,第34-37页)、何朝晖《英语学术界的若干论著体例及其启示——对建立中文学术规范体系的思考》(《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年第4期,第83-87页)。

[3]曲静涛.注释文献的形式、功用及研究意义[J].中国索引,20133):4-6.

[4]杨昌勇.学术论著注释和索引的规范与功能[J].中国社会科学,20022):195.

[5]蔺亚琼.学术规范的互文性研究——以引文与注释规范为分析对象[J].高等教育管理,20105):15-16.

[6][7]安东尼·格拉芙敦.脚注趣史[M].张弢,王春华,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137.

[8]比如拉贝纳在1743年发表了《辛克马尔··雷普柯夫没有正文的注释》,这篇文章通篇都是由脚注构成的。脚注当时成为一种时髦现象,从而引发关注、讽刺和批评。脚注显然成为了成名之路,甚至也成就了那些名不副实的人。参见安东尼·格拉芙敦.脚注趣史[M].张弢,王春华,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59.

[9]默顿.科学社会学[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6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行业标准 学术出版规范 注释》(CY/T 121—2015),国家新闻出版**总局2015-01-29发布。笔者是此规范的起草人之一,这里补充和扩展了一些规范中未能进一步阐明的内容。

[11]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sixth edition2009pp.37.

[12]在单篇文章中,说明注也包括在文题页脚注中呈现的标题注释和作者注释。这两种注释的注码一般采用星号,区别于其他出现在脚注中的注释的注码。因而,也有论者在讨论学术论文注释类型的时候,将注释分为标题注释、作者注释、释义性注释和引文出处注释四种。参见杨昌勇《学术论著注释和索引的规范与功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195页。

[13]具体可参见ISO 690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Guidelines for bibliographic references and citations to information resources.third edition2010-06-15.

[14]斯普林格的通用手册至少提供了基本体例(Springer Basic Style)、温哥华体例(Springer Vancouver Style)、数学物理体例(Springer MathPhys Style)、物理学体例(Springer Physics Style)、社会心理学体例(Springer SocPsych Style)、人文学科体例(Springer Humanities Style)。

[15]GB/T 7714—2015 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是中国发布的推荐性国家标准,有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两种形式,在参考文献的著录符号方面有特殊要求。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the essential guide for writerseditors and publishers16th edi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中译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芝加哥手册:写作、编辑和出版指南》 ),提供了Notes-bibliography systemAuthor-date system两种形式等。

[16][17]汪继祥.科学出版社编辑作者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45-148146.

[18]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sixth edition2009pp.174-175.

[19]杨昌勇.学术论著注释和索引的规范与功能[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阅读原文

原载《出版发行研究》2020年第3期,原文浏览:学术著作中的注释——一个出版社编辑的视角.pdf


  •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