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茶”崔琦的科学风采

发布时间:2002-12-06浏览次数:62

王细荣

 

  崔琦教授是当代成就卓著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他与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同事施特默先生共同合作的突破性实验成果——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使人类对微细的量子系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他们的实验发现配合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劳克林先生的理论,为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科学家开出了一条新的门径。为此,崔琦与施特默、劳克林一道荣膺199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而使崔琦成为继**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和朱棣文之后,第六位登上诺贝尔奖坛的华人科学家。崔琦的巨大科学成就向世人证明:在人类最高智力层次上,中国人和西方人具有同等的创造力,他是华夏科学之光。

 

  崔琦获得诺贝尔奖的殊荣,全世界的华夏儿女为之欢呼雀跃。他昔日的师长、同学更是激动不已,他们纷纷向崔琦致电、致函祝贺。20世纪60年代曾经任崔琦的母校——香港培正中学校董会会长的黄汝光先生特地为崔琦撰写了一篇题为“贺崔琦”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崔琦博士的勋绩与声誉,荣神耀国,为培正之荣,华人之光……自古以来‘高山出名茶,名茶在中华’。”的确,作为物理学研究佼佼者中的佼佼者,崔琦教授就如同出自中华高山的名茶那样,誉满全球。

 

  当然,崔琦从事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一日三餐,更不是为了获诺贝尔奖。他曾经说过:“做学问可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能对别人有用。”崔琦信奉“信、望、爱”,反映了他作为一位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的素养。他做研究就像是一种**上的“感召”,觉得自己应该做一点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事情。基于此种理念,崔琦数十年来,一直在科学的田地里默默地耕耘着,即使在他获得科学界最高荣誉时,他仍然平静地说:“不必把它看得太认真……我将会像往常一样在普林斯顿大学教书、埋头于物理学研究,因为那是一个令我感到其乐无穷的世界。”正如美国新技术集团首席科学家卢遂现先生在一首诗中所称道的那样:“名成利就何所愿:愿为后学共分享,求知乐趣意无穷。”

 

  科学研究需要冒险和创新,更需要对科学的执著和献身精神。如果将科学研究当作谋生的手段和功名利禄的提供者,那将是科学事业的悲哀和不幸。集中西文化特长于一身的崔琦,对科学、对人生的态度,堪为中国青年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典范。《宁静而致远——崔琦的科学风采》一书生动而简洁的叙述,再现了崔琦教授对科学真理激动人心的探求和他直面人生的豁达与乐观。人们阅读它,有如沐浴春风、滋润雨露,更有“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之感。愿中华“高山”产更多的“名茶”。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02125日第7版,原版浏览:中华“名茶”崔琦的科学风采(《中国教育报》2002年12月5日第7版).pdf


  •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