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力学笃行:钱令希传记》的运化过程

发布时间:2021-12-12浏览次数:10

王细荣


按:很高兴,本期公众号得到王细荣老师赐文,致使《科学艺术与人生》蓬荜生辉,为此我十分感恩王老师!王老师是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采编部主任,沪江学者特聘研究馆员。王老师53岁,属于中年骨干,年长于与他同名异姓、我的博士生彭细荣教授4岁。我以王勉励彭:“细荣,细荣,细水长流,积累润荣。看来,细荣是个能够慢慢出成绩的好名字哦!”

真有白驹过隙之感,我与王老师相识已经4年多了!2017831日,王老师同我通电话,第二天遂成为微信朋友。接着,我与他及钱唐建立了一个小群,用以实时沟通,交流《力学笃行:钱令希传记》撰写中的有关想法。我与王老师在网络空间中交往无数,而在实体时空中,我们却仅有4次见面。

第一次见面是20171114日,王老师团队到我家采访。同年12月王老师来北京办事,我们第二次见面。201810月,中国科技史学会在清华大学召开学术大会,王老师应我推荐,参会发言。20198月,中国力学学会在杭州召开大会,王老师应我推荐,参会在“力学史与方法论分会场”发言。

王老师曾经与我酝酿我与老伴参观上海理工大学,瞻仰钱令希先生早年赴比利时留学之前学习的遗址,后来因疫情所累,至今未能成行。

作为钱先生的学生,我再一次衷心感恩王老师为撰写恩师传略的巨大功德!


隋允康写于20211211


2021726日,是当代著名工程力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令希先生诞辰105周年,恰逢《力学笃行——钱令希传》一书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是为对钱先生最好的纪念。

 20217月出版的《力学笃行——钱令希传》

《力学笃行——钱令希传》一书是 “钱令希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正如十月怀胎有个运化过程,本项目也不例外。本人不才,作为本项目组长任本书第一作者,项目副组长钱唐女士任本书第二作者。如果说这当中有玄机或因缘的话,那可以说,本人任职的上海理工大学是钱令希的母校,而钱唐是钱令希的女儿。也许可以说,本项目从无到有的运化过程是有天意的,那就应当从“采集工程”的首席专家、时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的张黎说起。

20151225—28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钱令希的得意弟子之一隋允康参加了大会。他是北京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作为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他在大会上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凑巧的是,在大会上他听了张黎教授对于“采集工程”的介绍之后,立即向张黎赠送了钱令希的另一位得意弟子林家浩主编的《力学与工程应用——庆贺钱令希院士九十寿辰》(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隋允康携带了这本书,为的是赠与有缘人,未曾想是张黎教授。于是,在“采集工程”提出的第六年,张黎与隋允康开始探讨为钱令希学术成长资料采集立项的事。当得知隋允康科研探索、指导年轻人教学科研和著书立说的任务繁重,遗憾不能牵头这一项目,张黎请他帮忙两件事:一是推荐合适的人选,二是在学术上帮助未来的项目组。

隋允康当即就推荐了钱唐和大连理工大学的力学团队,并且承诺为项目组提供资料和担当学术顾问。2016416日,钱唐应中国科协之邀参加在青岛举行的“采集工程”培训班。培训结束后,钱唐立即联系大连理工大学校相关领导组建钱令希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等事宜,中国科协也于427日特向大连理工大学校领导发出关于此事的公函。一年后的2017424日,钱唐访问父亲的母校上海理工大学,受到校领导的接见并参观校史馆。本人作为校史研究者,陪同了钱唐一行。钱唐也了解到我与他伯父钱临照院士有学脉关系。5月,钱唐回到大连后,便联系了我。我于2006年在撰写《上海理工大学百年志》配套丛书之一《风雨弦歌复兴园——从德文医学堂到国立高机》时已经知晓钱令希先生:他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上海理工大学知名校友、中法国立工学院1936届毕业生、大连理工大学第二任校长……之后,在撰写一些上海理工大学校史文章和著作《有栋梁气:复兴校园与校友》时,对钱令希院士又有进一步的了解。我的工作和学术研究横跨图书情报学、编辑出版学、科技史,且偶尔还涉猎校史研究,便欣然同意成为钱令希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的主持者。

我与钱唐看似撞进了一个从未涉足的人物传记研究领域,却也有多年来的学识积累和对传主的深入研究。当在钱令希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上的意见一致时,隋允康教授应邀并答应为项目的学术顾问。该项目随即得到上海理工大学的全面支持,采集申请意向书提交到中国科协后也得到批准。

 201711月,隋允康教授(左)在指导采集工作

由于钱令希是有丰厚工程经验的力学家,而作为《力学笃行——钱令希传》一书的作者,我和钱唐女士的所学都离力学专业和工程专业颇远,于是产生了一个问题:在收集学术材料和分类、汇总学术成果时,如何能够避免相关的学术错误?鉴于此,我们更不敢奢望从资料中提炼出有启迪性的理念了。幸运的是,有隋允康教授鼎力相助,免除了我们的诚惶诚恐。隋允康对于该项目每一细致入微的询问,无不给出有求必应的回答。

虽然隋允康已是年逾古稀的老前辈了,但是在钱令希的老弟子中,他还属于相对年轻者,能够实时同我们微信通话,给我们解疑答惑;虽然钱令希的老弟子们都与钱令希有深厚的感情,不是人人都能如同他那样精力充沛地在计算机文档上回忆钱老,帮我们补充、修改和润色,甚至直接笔耕替我们处理文字;虽然钱令希的老弟子们都是颇有造诣的力学家,但是少有像隋允康是一位有4年建筑施工和4年建筑设计工程经验的学术与工程“两栖人”,因此他特别能够理解恩师毕生游走于力学与工程之间的特点;虽然隋允康以力学的“硬科学”研究为主,但是他对于力学史与方法论的“软科学”也有浓厚兴趣,因此他引导我们注意剖析钱令希成果的这个研究视觉,而且,隋允康曾经写过钱令希的学术传记和大量研究文章;虽然隋允康主要兴趣在科学探索上,可是他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因此他不仅文思敏捷,下笔倚马可待,而且能够理解基于传统文化精粹“钱氏家训”对于钱令希成长的独特效用。至于钱令希更年轻的弟子们,他们同钱老相处时间偏短,感性认识较浅,理性认识欠深,而且他们时值忙碌奔波于自己的业务当头,无暇更多地顾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采集工程”。似乎是钱令希在天之灵的安排,使隋允康成为本项目组难以替代的学术顾问和人文指导。尽管他顺应自己研究与教学的惯性,至今工作依然十分繁忙,然而他把咨询本项目作为应尽的义务,总是排在工作的首位。

 2003126日,隋允康(右)到恩师钱令希家中探望时留影

作为以钱令希学术历程为主的真实记录,本书以虚实结合的“力学笃行——钱令希传”为标题,是隋允康教授提出的,得到了我和两位作者的欣然认可。该书名是鉴于这样的思考:钱先生毕生致力工程力学研习,并身体力行,将其所获切实地融入到他的教育教学和工程实践之中;成语“力学笃行”,出自南宋文学家、史学家陆游(1125—1210)的《陆伯政山堂稿序》,意为“勤勉学习且确切实践所学”。本书书名“力学笃行”中的“力学“,有动词和名词两个含义:动词即陆游所指的“奋力学习”;名词是指自然科学学科的力学,即英文的Mechanics。因此,以“力学笃行”作传记的书名,可形象、通俗地概括钱令希知行并重的科教人生。

20177月开始工作以来,钱令希学术成长本采集工程项目小组围绕钱先生的学术成长经历,采集、整理和分析了他的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工作经历、科研成就、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资料,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照片、文献、手稿、信件、实物和音像资料的原件或复制件。其中的口述文字资料的采集,由于钱先生已去世,只能以间接采访的形式进行。201799日,采集小组赴南京东南大学校东宿舍区兰园采访了钱先生在遵义的同事邻居、浙大外文系教授佘坤珊的女儿佘颖禾教授,收获颇丰,获取了一些重要采集线索。佘颖禾教授是项目启动后第一位被采访者。之后,钱唐陆续整理出一个长达50多位的采访名单,包括钱先生的学生、同事、学术合作者、亲属、宗亲和友人等。这些受访者中,至少已有刘则渊、钱志仁、金同禝三位仙逝,在此特向他们致以深切的怀念。

 201799佘颖禾教授受访后与采集小组成员合影(左起:李倩文丁洁、王细荣佘颖禾、陈善年

不过,采集到的一些资料,有的语焉不详,有的没有标明出处。这些均需要核实,其中查阅档案便是重要的途径。为此,项目组曾赴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大连理工大学档案馆、浙江大学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贵州省威宁县档案馆、比利时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档案馆等。在这些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获得不少有重要价值的资料,其中钱唐于20179月下旬访问比利时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和列日大学期间获取的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档案馆(Conservateur des Archives, du Patrimoine et de la Réserve précieuse)馆藏的钱令希留学时成绩单等资料尤其珍贵。这些档案资料是撰写本书时不可或缺的佐证材料。

 2017928日,钱唐(左)赴比利时采集时与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时与该校档案馆负责人Didier Devriese博士合影

作为科学家传记,《力学笃行——钱令希传》也从侧面展现了我国近现代力学研究的学科史和教育史。在采集的钱令希学术成长资料中,一些文献难免令我们疑窦丛生,但能激励我们再下功夫,进一步搜寻资料,力求清晰地述说其前因后果。例如,关于钱令希早年的一篇重要论文《悬索桥理论及分析之改进》,据此前出版的相关作品记载:“他的论文《悬索桥近似分析》伴着抗战胜利的喜悦完成了。他把它寄给当时内迁在重庆的北平图书馆,后来被转去美国土木工程学报,于19489月发表在该学报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档案《一九四五年度学术奖励著作申请书及审查意见》记载道:“本文之英文稿,于本年七月,由北平图书馆转寄美国,送登Proceedings of A.S.C.E.。”在整理这部分资料时,采集小组不明白钱先生这篇论文为何要由北平图书馆转寄,而不是直接投稿给《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报》。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找相关文献线索,询问国家图书馆馆史研究人员,均未得到满意的答案。20202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图书馆全文检索数据库“中国历史文献总库•近代报纸数据库”免注册全球开放,采集小组抓住这个机会,终于检索到一条记录《美委托北平图书馆译寄我科学论文》(载《中央日报永安版》19451029日第2版)。循此文献线索,我们又查找到一些其他支撑文献。终于,我们心中的疑团骤然消散了。

在“累并快乐着”的写作过程中,我和钱唐两位作者逐渐走近钱老的世界。钱先生对学生、同事、家人的爱,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以及他服务人民、献身科学的科学家精神,时时伴随与激励着我们不懈地挖掘史料、严谨地研究史料。从资料收集和整理,到书稿的撰写和润色等,得到多位专家和前辈的指点。在本书的《导言》和《后记》中,我们虽然表达了对那些提供资料,支持写作的各方人士的感谢,但难免有所遗漏,在此深表歉意,并再次表示对他们最诚挚的敬谢!

《力学笃行:钱令希传记》全书包括导言、正文9章、附录、参考文献和后记,共58万字,插图和照片共197幅(其中彩色照片4幅,余为双色图;书中的插图和照片除特别注明外,均由第二作者钱唐提供)。其目次如下:

导言

传主简介

采集过程

采集成果

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第一章“锡”“金”之风的沐浴

无锡的新风

啸傲泾的文化

亲仁堂的书香

父亲的“蚕教”

第二章“慎起步”的求学之路

从南延市第二初等小学到苏州中学

求学中法国立工学院

负笈比京大学

第三章从“钱试用”到国立大学教授

从叙昆铁路工程局到川滇铁路公司

有机会还想到大学去

 “东方剑桥”试牛刀

西子湖畔显芳华

教研之外及与浙大的“七年之痒”

第四章初入大工

屈伯川的三顾之请

 “创校阶段”的教授与教研室主任

 “建校时期”的两件事

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

第五章不啻是大学教授

汗洒新中国早期的三项重大工程

一九六〇年前后

旅大市的科技协作活动

初识“千里马”

第六章“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的岁月

曲折的潜艇设备研究之路

庙岭大队的编外社员

陈右铭的举荐

 “三结合”带来的转机

大连新港栈桥的兴建和香港天坛大佛的构思

第七章独领风骚的“老帅”

启发、准备与探路

中国计算力学与结构优化设计的第一声号角

上海小分队的“探险”

从大工走出的计算力学

 “点”“面”结合的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国际学术交流中的赵州桥力学分析

第八章“功勋教师”

永远的讲堂

为工程服务的教学方向

从“小”到“大”的学科建设

独具慧眼的“人学”专家

领先改革的教育家

第九章科教之外

体艺爱好者

亲情孝悌慈

信交各界朋友

助人为乐

桑梓情深

服务“第二故乡”

后世纪念

结语钱令希学术研究的特点与成功的因缘由

洒脱的跨越力

敏锐的追推力

高超的建模力

深邃的洞察力

钱令希成功的因缘由分析

附录

钱令希年表

钱令希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纪念钱令希院士诞辰105周年


原载:微信公众号“科学艺术与人生”(2021-12-11),阅读原文

  •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