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发布时间:2021-07-05浏览次数:190

传主简介

钱令希是当代著名工程力学家和教育家,是使结构力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先行者,中国计算力学和工程结构优化两大方向研究的倡导者和开拓者,在桥梁工程、水利工程、舰船工程、港湾工程等领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善于教书育人,爱护人才,培养出了几代优秀的力学家。1916726日,钱令希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南延市啸傲泾北岸的鸿声里镇(现属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鸿声社区)亲仁堂,原名临熹。2009420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大连逝世。

0-1 钱令希祖父钱宗濂纂修的《(无锡钱氏)宗谱备要》中钱令希的名字为“临熹”

(来源:美国家谱图书馆网站FamilySearch1

关于钱令希的出生时间,钱令希填写的各类履历表和之前有关钱令希的文字作品,均为公元1916716日。钱令希祖父钱宗濂于1922年夏纂修的《(无锡钱氏)宗谱备要》记载:“临熹,秉瓒次子,字仲渊,民国五年旧历丙辰六月二十七日生。”2 据此进行公历与中国农历换算,钱令希的公元纪年生日应为1916726日。这与存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1970年拆分为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和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档案馆的《钱令希成绩单》3中记载的出生时间:26 juillet 19161916726日)是一致的。钱令希的农历生日,这个钱令希应该是知道的,即为《(无锡钱氏)宗谱备要》记载的“丙辰六月二十七日”。钱令希到比利时留学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用公元纪年登记出生年月日,即根据钱令希提供的农历生日,换算成了公历出生年月日:1916726日。据目前采集到的资料,钱令希在1949年之前填写相关表格时,一般只有年龄一栏,但在后来要求填写公历生日时,钱令希因不可能看到当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为他转换的公历生日,便大致估计为716日。这便是后来钱令希自己和相关资料中都认定的,却是一个不实的出生时间。

0-2 钱令希留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时的成绩单

(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档案馆提供)

 19218月,钱令希入读无锡县南延市第二初等小学。校址在鸿声里钱义庄,创办时称为“南下初等学堂”。该校是其**钱伯圭(1883—1947,名秉瓒,以字行世,晚年号逸庵)与族人于1908年共同创办的。19258月,钱令希入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住读。该校后来于1938年春与“梅村小学”合并,取名“梅村小学”,是现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前身。该校校长是他的舅父华澄波(1882—1945,字寰清,又名“咸德”),校址位于家乡鸿声里附近的梅村镇。

 19278月,考入新组建的第四中山大学区苏州中学(1928年秋更名为“江苏省立苏州中学”,现为江苏省苏州中学)初中部。19289月,跳级考入上海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1929年更名为“中法国立工业专科学校”,1931年改为**学院“中法国立工学院”,校址现为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附属高中部。19329月,以优秀成绩直升中法国立工学院大学部,两年后选读大学部土木工程系,19367月毕业,因毕业成绩名列该系第一名,获中比庚款项目资助赴比利时留学的资格,同年10月入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当时中国人称其为“比京大学”)攻读大学四五年级课程。1938年夏获该校“最优等工程师”学位,同年秋回国到达云南昆明,通过自荐入职刚刚成立的叙昆铁路工程局,从“试用”做起,不久转为该局工务课桥梁股工务员,次年10月升职为帮工程司4

 19412月到194311月,钱令希先后任川滇铁路公司设计股副工程司、云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教授和茅以升(1896—1989)领导的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副工程司。194311月底,到内迁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任教,19508月任土木工程系系主任。19521月,应邀转入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简称“大工”)任教,历任土木系教授、港口工程教研室主任、校研究室(1956年更名为“研究部”,现科学技术研究院前身)主任、应用数理系(后改称“数理力学系”)系主任、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副院长、院长、学校顾问。“文革”初期,钱令希也曾受到批斗,后来在中国核潜艇研制期间担任核潜艇工程(即“09工程”)办公室主任长达11年之久的陈右铭(1922—2011)的举荐下,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批准,得以继续参加潜艇的相关研究工作。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务委员,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1998年被授予首批“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1959—1988年,历任旅大市(大连市)政协第二、三、四、五、六届副主席;1956年起,任全国政协第二、第三届委员;1964—1993年,被推选为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钱令希继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钱学森后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是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协会理事、国际计算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曾有人提出:1957—1976年间,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和钱令希五位老前辈奠定了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基础。钱令希毅然决然划掉了自己的名字,人们劝谏他不要过谦。可是他说:既然我是现任理事长,就不能答应这种表述!5 钱令希非常清醒地看待他身上众多头衔和对他的赞誉之辞,如权威、创始人。他在中国力学界的影响力,献身科学事业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谦虚谨慎的操守,不断创新、把科研成果用于造福的百姓工程中的脚踏实地的作风,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品质。

钱令希既是力学家又是工程师,在科学与技术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具体可以概括为理论方法、工程应用、计算力学和结构优化四个方面6

理论方法的贡献主要有:①梁拱响应函数族的内在微分关系;②悬索桥结构分析的实用简化方法;③开创变分原理研究热的余能原理;④结合壳的稳定性理论与应用研究;⑤极限分析的变分原理与规划解法;⑥复杂结构系统实用优化设计算法。

工程应用方面的贡献主要有:①铁路桥梁的施工与设计;②参与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规划;③拱坝的设计与力学分析;④核潜艇结合壳的力学计算;⑤全焊空腹桁架钢桥的设计;⑥赵州桥的弹塑性分析计算。

在计算力学方面的贡献主要有:①20世纪60年代初敏锐地觉察到电子计算机的作用,为了做研究的准备,不仅利用空隙在进行自己的知识更新,而且倡导数理力学系中青年教师和校外弟子进行知识更新;②20世纪70年代组建力学小分队,并在工程界的服务中开创性地研发用于工程力学的应用软件;③在1978年制订全国力学学科发展规划时极力提议把“计算力学”列为力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提议最后被采纳;④1980年领导开发出了多单元、多工况、多约束的结构优化设计——DDDU程序系统;⑤1984年创办《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997年更名为《计算力学学报》)杂志并担任主编;⑥20世纪80年代,作为发起人之一促进国际计算力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IACM)正式建立。

作为我国结构优化研究的发起人,采用点面相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辅、培养人才与研发成果相成的做法,迅速打开局面,很快促使我国结构优化研究的学术与产业的综合水平在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于亚洲领先,具体的贡献为:①编辑出版结构优化的英文论文选集Selected Papers on Structural Optimization(《结构优化论文选集》);②采取多途径培养研究结构优化的中青年骨干;③撰写注重实用可行的结构优化建模和求解方法的专著《工程结构优化设计》(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年出版)。

 1999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前夕,因在工程力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钱令希被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推举为30名杰出科学家之一7。作为科学家,钱令希不仅是科学真理的追求者,也是科学精神的维护者,曾与江泽涵、陈景润、王元、吴文俊等世界级的数学家和周培源、周光召、王大珩、庄逢甘、张存浩、张维、潘承洞、涂光炽等300位知名科学家,为因一本《数学交流》书稿而承受不公正待遇的“小人物”戈衍三(1938—  )作证8

钱令希也是教育家,曾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一届、第二届副会长,大连工学院第二任院长。他在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育、大学管理等方面均卓有成效9。他一生桃李天下,学生中不仅有受业弟子,也有众多私淑弟子、著录弟子,他们遍及海内外,其中一些后来成为大学校长、院士。他更是以这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们而自豪,曾言:“我在学术上,从来是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但是最令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后来人和学生们很强,超过我们这些老人。”10

0-3 钱令希与曾受教于他的大连理工大学5位两院院士在一起(约1997年摄,左起:钟万勰、邱大洪、钱令希、程耿东、赵国藩、林皋)

钱令希一生获得众多的奖项和荣誉称号。1946年获第五届****学术奖励应用科学类二等奖(一等奖空缺),1951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简写ASCE)莫采夫奖11Moisseiff Award)(因当时朝鲜战争已爆发,钱令希拒绝接受此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3获得全国优秀科技著作一等奖,1985年获首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90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1994年获香港理工学院(19941125日更名为“香港理工大学”)“杰出中国访问学人奖励计划”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8年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2005年获大连市最高科学技术奖。197912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旅大市(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19806月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1988年获比利时列日大学(Université de l’Etat à Liège,简称“Université de Liège”)名誉博士学位,1994年获辽宁省“功勋教师”荣誉称号,2007当选为大连“2005•2006非常感动”人物,2009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建校60周年功勋教师”和“新中国60年大连英模谱”人物称号。

采集过程

本项目属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采集工程”)项目之一。“采集工程”由中国科协牵头并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相关部门共同实施。尽管“采集工程”始于2009年,可是本项目却在8年后才实施。

正如十月怀胎有个运化过程,本项目也不例外。本项目组长、本书第一作者由王细荣担任,项目副组长、本书第二作者由钱唐担任。如果说这当中有玄机或因缘的话,那可以说,王细荣所在的上海理工大学是钱令希高中与大学的母校,而钱唐是钱令希的女儿。也许可以说,本项目从无到有的运化过程是有天意的,那就应当从“采集工程”的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张黎教授说起。

 20151225—28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钱令希的得意弟子之一隋允康参加了大会,他是北京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作为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他在大会上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凑巧的是,在大会上他听了张黎教授对于“采集工程”的介绍之后,立即向张黎赠送了钱令希的另一位得意弟子林家浩主编的《力学与工程应用——庆贺钱令希院士九十寿辰》(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隋允康携带了这本书,为的是赠与有缘人,未曾想是张黎教授。

于是,在“采集工程”提出的第六年,张黎与隋允康开始探讨为钱令希学术成长资料采集立项的事。当得知隋允康科研探索、指导年轻人教学科研和著书立说的任务繁重,遗憾不能牵头这一项目,张黎请他帮忙两件事:推荐合适的人选,并且在学术上帮助未来的项目组。隋允康当即就推荐了钱唐和大连理工大学的力学团队,并且承诺为项目组提供资料和担当学术顾问。

 2016416日,钱唐应中国科协之邀参加在青岛举行的“采集工程”培训班。培训结束后,钱唐立即联系大连理工大学校相关领导组建钱令希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等事宜,中国科协也于427日特向大连理工大学校领导发出关于此事的公函。一年后的2017424日,钱唐访问**的母校上海理工大学,受到校领导的接见并参观校史馆,收获颇丰,尤其是认识了与钱令希院士的胞兄钱临照院士有学脉关系的王细荣博士。5月,钱唐回到大连后,便联系王细荣。王细荣于2006年在撰写《上海理工大学百年志》配套丛书之一《风雨弦歌复兴园——从德文医学堂到国立高机》时已经知晓钱令希先生:他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上海理工大学知名校友、中法国立工学院1936届毕业生、大连理工大学第二任校长……之后,在撰写一些上海理工大学校史文章和著作《有栋梁气:复兴校园与校友》时,对钱令希院士又有进一步的了解。王细荣的工作和学术研究横跨图书**学、编辑出版学、科技史,且偶尔还涉猎校史研究。有鉴于此,王细荣早有意成为钱令希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的主持者。

钱唐与王细荣看似撞进了一个从未涉足的人物传记研究领域,却也有多年来的学识积累和对传主的深入研究。当在钱令希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上的意见一致时,我们确定了王细荣为项目组组长、钱唐为副组长,隋允康为项目的学术顾问。该项目随即得到上海理工大学的全面支持,采集申请意向书提交到中国科协后也得到批准。

 20175月下旬,钱令希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正式成立。采集小组成员做了大量案头准备工作,系统地检索了各级各类图书馆、电子文献数据库,并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到《钱令希传略》(周建新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力学与工程应用——庆贺钱令希院士九十寿辰》(林家浩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钱临照钱令希纪念文集》)(侯建国、钟万勰主编,钱平凯、钱唐、钱志仁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兄弟院士钱临照钱令希家传》(钱志仁、钱维均主编,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2016年印制),以及《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工程技术编 力学卷 1》《中国当代科技精华 物理学卷》《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院士思维  卷二》《无锡籍两院院士》《院士的足迹》等其他著作中载有的关于钱令希的自传、小传、事迹报告文学等参考著作30多种。这些案头准备工作,使采集小组成员对钱令希院士的人生及学术成长经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据此开始了具体的采集工作。

项目正式启动后,得到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处和校友会、隋允康教授、刘元芳教授等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大力支持。由于钱令希先生在2009年去世后,证书、奖章、照片、书信、手稿、图书资料等实物等需要采集的资料绝大部分已捐献给大连理工大学档案馆、图书馆,采集小组只能尽最大努力从相关机构和人员那儿获取它们的数字化资料,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整理、加工。

至于口述文字资料的采集,只能以间接采访的形式进行。201799日,采集小组赴南京东南大学校东宿舍区兰园采访了钱先生在遵义的同事邻居、浙大外文系教授佘坤珊的女儿佘颖禾教授,收获颇丰,获取了一些重要采集线索。佘颖禾教授是项目启动后第一位被采访者。之后,采集小组陆续整理出一个长达50多位的采访名单,包括他的学生、同事、学术合作者、亲属、宗亲和友人等。这些对于钱令希的间接访谈,不仅解答了在前期资料收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疑问,而且也获得了不少意外的收获。其中隋允康、施浒立等,还捐赠一些他们手头保存的钱令希院士的书信、照片、手稿等极有价值的资料原件。

在采集过程中,项目小组获得的一些资料,有的语焉不详,有的没有标明出处。这些均需要核实,其中查阅档案便是重要的途径。为此,项目组曾赴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大连理工大学档案馆、浙江大学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贵州省威宁县档案馆(保存叙昆铁路工程局相关档案)、比利时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档案馆,在这些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获得不少有重要价值的资料,其中钱唐于20179月访问比利时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和列日大学期间获取的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档案馆(Conservateur des Archives, du Patrimoine et de la Réserve précieuse)馆藏的钱令希留学时成绩单等资料尤其珍贵。这些档案资料是撰写研究报告时不可或缺的佐证材料。

科学家传记和其他人物传记一样,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积,而是整理分析史料,并透过史料展示真实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成长和工作成就,彰显科学家的内心和精神世界。科学家的故事是非常丰富,一旦把真实的故事发掘出来就非常精彩。杜绝虚构和想象是本传记的底线。为此,采集小组还奔赴钱钱令希生前学习、工作的地方采集,寻找访问当事人线索,不遗余力地核实照片的人物、事件背景,给出文字说明(本书的照片除特别注明外,均由第二作者钱唐提供)。正是采集小组的辛勤付出和被访者的大力支持,该采集项目的成果丰硕,本书才能以现在的模样式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由于钱令希是有丰厚工程经验的力学家,而本书两位作者的所学都离力学专业和工程专业颇远,于是产生了一个问题:在收集学术材料和分类、汇总学术成果时,如何能够避免相关的学术错误?鉴于此,我们更不敢奢望从资料中提炼出有启迪性的理念了。幸运的是,有隋允康教授鼎力相助,免除了我们的诚惶诚恐。隋允康对于该项目每一细致入微的询问,无不给出有求必应的回答。虽然隋允康已经是76岁的老前辈了,但是在钱令希的老弟子中,他还属于相对年轻者,能够实时同我们微信通话,给我们解疑答惑;虽然钱令希的老弟子们都与钱令希有深厚的感情,不是人人都能如同他那样精力充沛地在计算机文档上回忆钱老,帮我们补充、修改和润色,甚至直接笔耕替我们处理文字;虽然钱令希的老弟子们都是颇有造诣的力学家,但是少有像隋允康是一位有4年建筑施工和4年建筑设计工程经验的学术与工程“两栖人”,因此他特别能够理解恩师毕生游走于力学与工程之间的特点;虽然隋允康以力学的“硬科学”研究为主,但是他对于力学史与方法论的“软科学”也有浓厚兴趣,因此他引导我们注意剖析钱令希成果的这个研究视觉,而且,隋允康曾经写过钱令希的学术传记12和大量研究文章;虽然隋允康主要兴趣在科学探索上,可是他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因此他不仅文思敏捷,下笔倚马可待,而且能够理解基于传统文化精粹“钱氏家训”对于钱令希成长的独特效用。至于钱令希更年轻的弟子们,他们同老人家相处时间偏短,感性认识较浅,理性认识欠深,而且他们时值忙碌奔波于自己的业务当头,无暇更多地顾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采集工程”。似乎是钱令希在天之灵的安排,使隋允康成为本项目组难以替代的学术顾问和人文顾问。尽管他顺应自己研究与教学的惯性,至今工作依然十分繁忙,然而他把咨询本项目作为应尽的义务,总是排在工作的首位。为此,我们饱含深深感恩之念。

当然,在近两年的采集和研究过程中,采集小组也得到诸多组织机构及相关人士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本项目的运作在方法论方面,我们“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借鉴中国乾嘉学派的“知人论世”“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并力求将这两者相结合。目前,钱令希的学术成长资料,绝大部分材料都是从各种报纸、杂志、档案、日记、笔记、方志、选集、文集等原始的纸面记载,包括一些未刊手稿孤本中,捲地毯式地细致搜索,爬梳式地整理而得。至于已经数字化资料的获取,则主要是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而进行的。钱令希近70年学术生涯,涉及的资料跨越晚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加上他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大学管理等方面均卓尔不凡,故文献线索的掌握和文献全文的获取均充满了很多的挑战。其间,不仅需要查阅纸本文献、电子文献,还要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服务,利用孔夫子旧书网等方式获取相关资料。其中获取数字化资料较多的数据库主要有:读秀/百链、CNKI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民国图书数据库、瀚文民国书库、方正中华数字书苑、抗战文献数据平台、青苹果《人民日报》数据库、青苹果《光明日报》数据库、申报雕龙平台、CADAL数据库等。对原始材料的翻检,则力求进行“批判地审阅”,即从那些看似无关却十分紧要的材料中,通过逐字逐句反复仔细阅读,去发现之前或他人没有发现的价值。

采集成果

本采集工程项目小组自20177月开始工作以来,围绕钱令希院士的学术成长经历,采集、整理和分析了他的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工作经历、科研成就、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资料,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照片、文献、手稿、信件、实物和音像资料的原件或复制件。截至到20196月,项目组已经搜集并提交了钱令希院士学术成长资料2163件,包括访谈视频资料891分钟、音频资料686分钟、传记资料100件、报道365件、学术评价17件、各类证书147份、信件152封、手稿95件、著作20件、论文167件、专利2件、照片478张、档案27件、其他资料537件。项目组在此基础上还完成了约2.1万字的《钱令希年表》。

资料对于历史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对传记的撰写亦是如此。当代著名史学家,曾任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的杜维运(1928—2012)指出:“根据什么资料写传记,是传记能否写成功的最大关键。”13 另一位史学家傅斯年(1896—1950)曾说:“我们不是读书的人,我们只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中国有句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本研究报告自不例外。然而,“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的”。因此,本课题组对本次采集工作所获得的档案、著作、信件、报道、音视频等“海量”的资料,尤其是1949—1976年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以及后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为“检讨过关”时的无奈违心之论进行考证、抉择、去伪求真,也是撰写本研究报告之前的分内之事。

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本研究报告主要采用社会史的方法,从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以及对他日后的学术风格、科学成就产生深刻影响的工作环境、学术交往中关键人物、重大事件和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节点等维度,全方位述说钱令希院士的科学风采与人格魅力,并以简练的语言提炼并总结对其学术成长的特点以及对其科学历程有影响的重要因素。

作为以钱令希学术历程为主的真实记录,这份研究报告以虚实结合的“力学笃行——钱令希传”为标题,是隋允康教授提出的,得到了我们两位作者的欣然认可。该书名是鉴于这样的思考:钱先生毕生致力工程力学研习,并身体力行,将其所获切实地融入到他的教育教学和工程实践之中;成语“力学笃行”,出自南宋文学家、史学家陆游(1125—1210)的《陆伯政山堂稿序》,意为“勤勉学习且确切实践所学”。本书书名“力学笃行”中的“力学“,有动词和名词两个含义:动词即陆游所指的“奋力学习”;名词是指自然科学学科的力学,即英文的Mechanics。因此,以“力学笃行”作传记的书名,可形象、通俗地概括钱令希知行并重的科教人生。

本研究报告的写作遵循以真实为准绳,不推测,不虚构,凡引述的内容尽可能注明出处。报告中的议论、评述均尊重史实,即论从史出。力求做到史料翔实,评价公允;不溢美、不拔高,不掩过,不推诿。凡引用他人的评论也都准确注明出处。

在结构安排上,本研究报告以钱令希的学术成长为主体,辅以教育教学和科教之外的叙述;学术成长主要以时间为纵线,以钱令希学术成长的重要时间节点和阶段作为章节划分的标准。全书共分为九章,具体细述如下:

第一章“锡”“金”之风的沐浴,介绍对钱令希院士学术历程有深刻影响的家乡无锡崇教尚科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钱氏家训、啸傲泾钱氏文化、鸿声亲仁堂的绵延书香和**的“蚕教”。

第二章“慎起步”的求学之路,叙说钱令希院士从1921年入家乡的无锡县南延市第二初等小学到1938年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毕业的求学之路和具有正能量的故事。

第三章从“钱试用”到国立大学教授,介绍钱令希先生从叙昆铁路工程局的“试用”人员成长为浙江大学土木系教授的曲折经历,包括工程实践、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兼职,婚恋家庭等内容。

第四章初入大工、第五章不啻是大学教授,介绍钱令希院士从1952年入职大连工学院到1966年“文革”开始这段时期的所从事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以及参加国家重大工程如武汉长江大桥、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等。

第六章“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的岁月,叙述钱令希院士在“文革”初期所经历的磨难,但因陈右铭的推荐、周总理的同意,得以继续参加潜艇设备的研究工作,并成为“三结合”的知识分子代表,以及“文革”后期参加大连新港栈桥的设计与建造。

第七章独领**的“老帅”,介绍钱令希院士在“文革”后期就开始的如何在大连工学院培育、培养一支计算力学队伍和在我国倡导结构优化设计研究和发展计算力学学科的故事。

第八章“功勋教师”,主要介绍钱令希院士的大学教师和教育家的角色,即他在教育教学、大学管理方面的贡献。

第九章科教之外,主要彰显作为科学家、教育家的钱令希,也具有普通人的一些生活情趣,如他的体育爱好、书法成就、亲情友情与乡情,以及对“第二故乡”的贡献等。

除真实性外,传记也具有文学性特点,正所谓“传记学家系自史学家始,以文学家终”。然而,“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没有想象也就没有传记;没有细节就没有典型,没有细节也就没有人物——即便是历史人物。”事实上,从《左传》《史记》始,写人物没有不描写场面和细节的14。故本研究报告,也安排一些场景和细节的描述,如,第一章“**的‘蚕教’”一节关于钱伯圭的“七粒豆”“自去量”故事的叙述,在第九章“跨界交友”一节,关于钱令希和刘志惠对大嘴子遗址被毁之事对话的描述。

关于一部好的传记作品评价标准,杜维运曾说:“根据无限资料以写成的传记,应有其艺术性。资料搜集的辛酸过程及资料考证的琐碎艰难,到传记出现时,如果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所见者为浑如天成的艺术品,不着人工痕迹,则传记才算彻首彻尾的成功了。”15 其实,这也是笔者撰写本研究报告时所追求的境界,至于是否达到,自然待用心的读者给出客观的结论了。

钱令希逝世后的第二年,大连市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当代新锐文史学者、纪实文学家余音(1962—  )曾感慨说:“以朱纯一老先生为界碑,我无奈地看见,已经有不少‘市宝’‘省宝’乃至‘国宝’级的人物相继乘鹤西行了。……著名力学大师、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令希先生,桃李满天下,英名传四方,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以及我国第一个现代化油港——大连新港的主体工程,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智慧。可是,20094月,93岁的钱令希走了,至今仍无一本传记。一个著名传记作者(指大连市作协副主席、大连市传记文学学会会长黄瑞——编者注)萌发了采写钱老的念头,辗转找到他,他已在病床上躺着,**不醒了。这位朋友连说:遗憾,遗憾,太遗憾了!可是,时光不能倒流,这种遗憾非金钱可以赎回。”16201377,《大连晚报》报道称:“现在,身为大连市传记文学学会会长的作家黄瑞,正在创作传记《力学大师钱令希》,这将是他‘为好人立传’的又一佐证。”17 不过这本传记至今未能与读者见面倒是这一年的12月,当代作家、现任辽宁省作协副主席的周建新所著的《钱令希传略》出版,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遗憾。现在,世人真的需要另一本关于钱令希的传记吗?回答是与否,也有待于熟悉钱令希先生的亲友、同行、学生、同事阅读后给出评价了。

总之,在这一本书中,我们两位作者希望能把钱令希先生的工作和他的思想的重要性融入接下来的叙述中,力求使得非专业人士既能理解他科教“门”内的种种“陈设”,又能欣赏他科教“门”外的道道迷人“风景”。


注释与参考文献

1 美国家谱图书馆收藏有《(无锡钱氏)宗谱备要》微缩胶卷(原纸质本收藏于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即现在的哈佛燕京图书馆),现家谱图书馆网站已提供据该书微缩胶卷的数字化版本。

2 钱宗濂:南啸傲泾文林支惟常公派世表。见:钱宗濂,(无锡钱氏)宗谱备要。1922年夏,内部资料。

3 钱令希成绩单。电子版存于采集工程数据库,原件存于比利时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档案馆。

4 晚清和民国时期,铁路等工程领域技术人员职位从高到低一般称为总工程司、副总工程司、正工程司、副工程司、帮工程司、工务员等。工程司相当于今之工程师,20世纪三四十年代常将司与师混用,本著尊从历史使用习惯。关于中国“工程师”的词源背景可参看“Origin and Operatio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 Interaction between Expertise and Politics”(载Engineering Studies 202012卷第1期)。

5 隋允康:瞄准计算力学与结构优化两大方向的宝贵晚年——纪念钱令希先生百年诞辰。见:孙利民主编:《力学与工程应用(第十六卷)》(第16届北方七省市区力学学会学术会议录)。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12页。

6 隋允康:钱令希院士毕生的重要贡献。《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6年第42卷第12期,第1—11页。

7 何军编著:《迎接新世纪 小学版》。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5页。

8 三百院士为“小人物”作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1014日,第4版。

9 隋允康:钱令希院士毕生的重要贡献。《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6年第42卷第12期,第1—11页。

10 钱令希在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校庆日题字的手稿,2003415日。资料存于采集工程数据库。

11 莫采夫奖(Moisseiff Award):又译为“莫西夫奖”“莫依赛弗奖”“莫伊赛德奖”“莫伊塞弗奖”“莫伊谢夫奖”,由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于19474月创设,旨在表彰在结构设计科学与技艺领域有重要贡献者、该会力学分会L•莫采夫(Leon S. Moisseiff1872—1943)的成就。莫采夫先生的朋友们提供资金设立奖章,并设立信托基金以支持年度奖项。

12 隋允康:钱令希与工程力学。见:卢嘉锡主编,《中国当代科技精华 物理学卷》。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541—553页。

13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6页。

14 汤明珠:试评《秋瑾 徐锡麟》之传记笔法。《群言》,2012年第10期,第40—41页。

15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8页。

16 余音:有一种抢救无人问津?。《东北之窗》,2010年第14期,第67页。

17 黄瑞:“为好人立传”。《大连晚报》,201377日,第B02版。

  •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