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金”之风的沐浴——钱令希家风家教探寻

发布时间:2020-04-20浏览次数:812


    按:2020年4月20日,是工程力学家、教育家,上海理工大学杰出校友钱令希院士的忌日,本站特转发此文纪念!


钱令希(1916.7.26—2009.4.20

江苏无锡人,1938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工程师学位,回国后曾从事铁路桥梁工程设计,1942年任云南大学教授,1943年任浙江大学教授。1952年起到大连工学院执教,历任数理力学系主任、研究部主任、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大连工学院院长等职。他是结构力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密切结合的先行者,提出发展计算力学,倡导结构优化,运用工程力学在桥梁工程、水利工程、舰船工程、港湾工程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


导读:

我国著名工程力学家令希院士所在的江苏无锡鸿声钱氏家族,一门走出了六位院士。好的家风是成功的一半,探寻钱令希的成长土壤、家学渊源,或能帮助我们获得深刻的感悟与启迪。


1916726日,钱令希出生于江苏无锡县南延市啸傲泾北岸的鸿声里(现属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鸿声社区)钱氏亲仁堂,原名临熹,是《(无锡钱氏)宗谱备要》记载中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钱鏐的第36代后裔。说来也巧,鸿声里在民国之前隶属于与无锡县同城而治的金匮县,“金”乃“钱”,“锡金”乃“无锡”。无锡崇教尚科的社会风尚,钱氏家族的家训和家风,即“锡”“金”之风,沐浴着钱令希的童年到少年的成长之路。


亲仁堂的书香

钱令希出生的亲仁堂位于鸿声街北沿。街道南沿的店铺紧邻啸傲泾,半边水中半边岸上,20世纪50年代临河的房屋都被拆除。另一边包括亲仁堂在内的房屋遗址上后来也盖起了新楼,但亲仁堂留下的一处断墙残壁如今仍依稀可见。啸傲泾沿街向东流过里许,便到了国学大师钱穆和“三钱”之一钱伟长叔侄的出生地七房桥。

亲仁堂留下的唯一断墙残壁

钱令希家学渊源久远,书香世代绵延,“世守一经,家传万卷”,曾有书斋颜曰“读书处”。据《江苏艺文志·无锡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记载,自钱令希先祖——武肃王30世孙钱廷枚(1733—1807)起,子孙均饱读诗书,国学功力深厚,各有著作传世。其中,武肃王33世孙、钱令希的曾祖父钱铦(18351863),“少孤力学,恂恂儒雅”,系清太学生,著有《韵学溯源》《帖括津梁》等。曾祖母华氏(1834—1895)是无锡荡口(现为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华氏新义庄创立者华存宽(1807—1882)之女、著名儒商华鸿模(1840—1911)的胞姐。曾祖父钱铦早故,太平天国时期,家中厅堂又毁于火患,家道中落,家计困顿。华鸿模便出资为胞姐家复建堂室,题名“亲仁堂”,并亲撰长跋于堂匾之后,缕述两家姻亲之缘由、姊弟手足之情,文末嘱亲仁堂后辈子孙务必肯堂肯构,不负先人之意。此跋文,亲仁堂后世子孙均需背诵,因其文气醇厚,莫不深受感动。

亲仁堂繁衍到34世,即钱令希的祖父钱宗濂这一代,在钱氏根深蒂固的家族基因作用下,已呈现更为浓厚的文化和书卷氛围。

钱宗濂,咸丰六年(1856)生,字念岵,号如水,钦加五品衔,赏戴蓝翎加二级的太学生,因“肄业之多,拥书之富”,又在亲仁堂“读书处”之西添设“愤乐书轩”,著有《依韵辨声略》及《古今字凖》《春秋凡始便览》等13种,善星命及大六壬。另外,还著有《钱氏历朝书目考》(抄本)一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钱宗濂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纂修的《(无锡钱氏)宗谱备要》,对2010年续修南啸傲泾(鸿声)钱氏家谱《钱氏文林公支宗谱》不可或缺,解决了家乡续谱断层的难题。

钱宗濂也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长子钱伯圭(1883—1947,名秉瓒)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成为鸿声第一个准大学生;三子钱秉璋先后毕业于锡金商业学校、法政讲习所;四子钱秉瑞先后在上海民立中学、江苏省高等学堂毕业。

《钱氏家训》有云:“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相比家世、财富,更看重配偶的教养和素质,故钱家的配偶大多德才兼备,亲仁堂自不例外。除曾祖母外,钱令希的祖母、母亲也出自尚义崇教之名门。曾祖母华氏的**华存宽,乐善好施,尚义崇教,除了与兄弟们一起捐田创建华氏新义庄外,还偕同其弟华存吉捐置无锡城里的兴仁堆栈一所,以每年的利息为义庄普给合族之助,临终时立下遗命,捐置田租500亩,名曰“华芬义学”,创立文社,嘉惠士林。曾祖母胞弟华鸿模,是同治举人,继承先父遗志,创建怀芬文社,并设立蒙养讲习会栽培里中童蒙,后于1905年将其改设为华氏私立果育两等学堂(现无锡荡口中心小学前身)。祖母华氏(1855—1912)是候选通判、国学生华絜栩(字蝶然)次女,秀才(邑庠生)华名棠胞姊。母亲华开森(1881—1961)也是出身诗书之家:其华晓兰是一位贡士;弟弟华澄波任过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校长,曾获****教育部授予的银质奖章。


**的教导

1978318—31日,钱令希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加上不久前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深切感受,钱令希思绪万千,夜不成寐,写下后来被称为“效春蚕”的诗句:“献身科教效春蚕,岂容华发待流年;翘首中华崛起日,更喜英才满人间。”

钱令希对春蚕的这份“情愫”,虽是有感而发,但也与他在少年时代,**对他进行“蚕”的教育有关。对此,钱令希的宗亲钱新伟在接受采访时说:“1978年,钱令希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的时候,写了一首诗,里边第一句就是‘献身科教效春蚕’。他对春蚕情有独钟,这与他在少年时代,**钱伯圭对他进行‘蚕’的教育分不开。

钱令希的**钱伯圭,早年受中西方文化双重影响,富于革新精神,崇教尚义,寄希望于教育救国、科学兴国。18992月,钱伯圭入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高等预科就读,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90211月,因“墨水瓶事件”,他从南洋公学普通班退学,旋即转入进步团体中国教育会为这批退学学生专门成立的爱国学社,成为最早的55名社员之一。爱国学社以灌输民主主义思想为己任,重精神教育。

19036月,苏报案发,爱国学社受牵连被迫解散。钱伯圭于是离沪赴湘,受聘为长沙私立影珠女学、经正学堂的西算教员。影珠女学创办于1903326日,是湖南乡村最早的女学堂;经正学堂创办于19039月,与是年春开办的长沙明德学堂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12年,经正学堂与明德学堂合并为“明德学校”,现长沙市明德中学),其聘请的教员中,不少是有着革命思想的留日归国学生,如历史、体操教员黄兴,历史教员张继、秦毓鎏,国文、图画教员苏曼殊等。1904215日,黄兴、秦毓鎏等100多人在暗中资助革命的明德学堂主要创办人董龙璋(1854—1918)的老家西园集会,正式成立以明德、经正学堂师生等留日学生、新式学堂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并密谋在当年1116日(农历十月十日)慈禧太后70岁生日前在长沙举行反清武装起义。不料,当年9月初计划泄露,华兴会会员及牵连的人立即逃往别地。钱伯圭也许与这次华兴会未遂起义有关,就在这时返回无锡。

不久,即1905年春夏之交,钱伯圭的舅公华鸿模在荡口创办新式小学——果育两等学堂,因而他被舅公聘去管理该校,兼充西算、地理以及新课程体操的教员。由于舅公后来身体多病,果育校务基本上“赖伯圭相助为理”,且成绩不凡,曾得“管理整齐,教授切实,年增进步,益臻美备”的好评。那时在果育就读的钱穆就对钱伯圭对其的启蒙、鼓励、关心,充溢钦佩和感恩,直到晚年没齿不忘,并在《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记》中,把自己一生之成就都归功于伯圭师。

1908年,时事变迁,废科举,兴学堂。在办新学中,钱伯圭又被县毛学宪派为南延乡劝学员,并同锡金初级师范学校毕业生钱樑、钱熊飞一起,在鸿声钱氏义塾的基础上创办南下初等学堂,即北京政府时期的南延市第二初等小学、南京****时期的鸿声小学。学堂之始,他既是校董,又是教员,筹措金钱,添置设备,鼎新课程,使学堂日臻完备,造福学界。

钱伯圭自长沙回无锡后,又一革命举措就是带动全家男丁剪掉辫子,在乡邑名噪一时,极大地鼓舞了当地革命人士。191110月,武昌起义爆发,震撼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无锡也不例外。钱伯圭与当时的无锡革命者秦毓鎏是南洋公学的校友、昔日长沙经正学堂的同事与同志,便赶赴无锡城,积极加入了秦毓鎏领导的光复无锡斗争。

钱令希**钱伯圭

钱伯圭一生颇有社会影响。191410月当选为南洋公学同学会董事会董事,1920年代任无锡四乡公所委员会委员、无锡农机公会总董,抗战后的1946年被选为无锡县临时参议会议员。在鸿声地区,钱伯圭更是颇有实力和威望,是鸿声钱氏的族长,常常为人排难解纷,曾言“服务桑梓,是我的心志”。他曾与人合作开办经营梅村往返苏州、荡口往返无锡的轮船公司。即便在抗战时期,他也出面维持局面,曾一度任鸿声镇镇长,虽然名为日本人做事,但规避了当地的一些损失和灾祸,暗地里帮助和掩护新四军的人员和活动。对此,在鸿声街土生土长的钱胜颖老人撰有专文钱令希智退敌寇》(载201610月印制内部资料《啸傲泾钱氏》)。

关于钱伯圭勤俭大度、乐善好施方面的事迹,在鸿声地区,至今还流传一些关于他的“故事”,最具代表者有“七粒豆”“自去量”,以及“开办轮船公司”等。“七粒豆”讲的是钱伯圭吃饭就是一碗粥、七粒豆,是真正的吃素,菜就是七粒豆。“自去量”与“七粒豆”的故事是连在一起的。“自去量”讲的就是气量要大。“开办轮船公司”讲的则是钱伯圭服务家乡、帮助他人的故事。

 “钱伯圭出身于书香门弟,家学渊源,深受西方文化和科技以及新学的熏陶与启迪,思想开明,并有革新精神,同时又在小学执教多年,所以对儿子的培养十分严格,教育亦有方,引导、鼓励儿子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支持儿子出国求学,扩大视野,期待他们成材,为国家民族效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无锡望族与名人传记》如此记载。


长兄的督促

就像钱令希给自己子女的榜样作用是“身教多于言传,而且身教先于言教”一样,钱伯圭对钱令希的影响也是如此,是潜移默化的。晚年,钱令希曾回忆道:“**虽严,却不太管我,小时是哥哥督促我读书。直到我70多岁了,才从钱穆的《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合刊中了解到一些**的往事……这引起我对**深切的敬意,可是在此之前对此我却茫然无知。”

钱令希胞兄钱临照

上述钱令希所说的“哥哥”,即长兄钱临照。

钱临照,19297月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34年考取第二届中英庚款赴英国留学,1948年任中央研究院代理总干事。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是我国金属晶体范性形变和晶体缺陷研究以及物理学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培养了大批科学人才。

钱临照可以说是钱令希学业和人生的领路人。钱令希曾说:“家兄生前教导我们,人生不论长短,在几个关键时候必须走好,才能不虚此生。”


科学网转载链接


延伸阅读

无锡的新风:崇尚科教

无锡的文化教育,在唐宋时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到了明清时期,无锡的教育已是十分发达。**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逐步打开和西方科学文化的进入,许多无锡人致力实业兴邦、科教济世。

近代以降,无锡凭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发展成为苏南经济文化中心和中西文化的一个支点,曾出现近代科技先驱的“锡金四哲”:徐寿(1818—1884)及其子徐建寅(1847—1901),华蘅芳(1833—1902)及其弟华世芳(1854—1905)。他们的出现,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而且极大地带动了无锡地区崇尚科学的风气。据考证,徐寿发现笛子和箫不满足声学方程的预测,将此告诉他的朋友、《格致汇编》主编傅兰雅(John Fryer, 18391928),还撰写一篇文章《考证律吕说》载于《格致汇编》1880年卷七。后傅兰雅据徐寿的发现写了一篇英文文章,以“声学在中国”(Aloustics in China)为题发表于1881310日的英国杂志《自然》(Nature)上。这篇文章是中国人的科学发现发表在西方期刊上的第一篇文章,曾被认为是中国科学家在《自然》上发表的首篇文章关于第一个发Nature的中国学者究竟是谁,史文轩撰有《中国人的百年Nature路:第一个发Nature的中国学者究竟是谁?》,载“中国科学家”微信公众号,2020-03-17

20世纪初,无锡人杨荫杭(1878—1945)等和钱基博(1887—1957)等先后发起组织“理化研究会”“理科研究会”,均聘专人讲授理化等知识,会员众多,从而进一步在锡地城乡营造研习自然科学的风气。

19世纪末,在经历**战争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后,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摇摇欲坠的**,开始推行新政,革新教育。“晚清以下,群呼教育救国,无锡一县最先起。”无锡地区由于历史上一直重视文化教育,加上沿江沿海,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使得无锡在兴办新学的潮流中走在全国的前列。1898年正月,无锡乃至江苏省的第一所新式学校埃实学堂于连元街上寿禅院正式开学,而所聘请的总教习(相当于今教务主任)就是“锡金四哲”之一的华蘅芳。同年9月,位于无锡崇安寺西方殿的三等学堂开办。1900年,北坊前倪氏义庄开办承志学堂,南方泉王星陛开办养正学堂,是无锡县乡区开办学堂之始。1902年,东林书院改成东林学堂。堰桥胡雨人自日本留学回国,和其父和梅、兄壹修在村前开办胡氏公学,设男女两部,锡地学校始有女生部。至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的1904年,无锡地区(包括当时的无锡、金匮两县)学堂已达12所。至1911年,无锡地区先后共办学堂120余所,其中公办69所。民国建立后,学堂改称学校,发展速度增快。1912年,合无锡、金匮二县为无锡县,分17市乡,各市乡设学务委员管理学校,新增学校37所。1913年,又增51所,为有史以来学校增加最多的一年。到钱令希出生时的1916年,江苏省第三师范设小学部,对小学起示范作用,公办学校数也从1912年的106所增加列193所。到1927年钱令希就读苏州中学初中部时,无锡县县立、区立学校分别为10所、251所,无锡县城乡私立学校分别为40所、68所。无锡地区的这些新式学堂的师资力量较好,例如在县立、区立学校教职工中,据1927年的统计,各类师范毕业的教职工达233人,占总数548人的42.5%

在无锡县各类学校的教师中,不乏近现代名人,如后成为理论家、文学家的***,后成为国学大师的钱穆,古文学家钱基博等,当时都在无锡县担任小学教师。无锡教学质量上乘,一时成为全国重视教育的模范县而享誉全国。

193697无锡《人报》第3版刊载钱令希官费留**消息

新式学校教育的发达,也促使无锡更多的学生出邑求学,其中不乏出国放洋者,且出去的官费、校费、自费留学生一年多于一年。留学风气领先外邑,人数也较外邑为多。近代无锡的出国留学生,先是赴日本留学,稍后又有学生留学欧美。清末无锡的留日学生以学文科(师范、政法)者居多,其次为学医。学理工科的比重于民国元年(1912年)后才逐渐增大。1908年起,无锡留学生大多赴欧美学习理工等科,更有女子出国学习,形成又一次留学热潮。


啸傲泾的文化:书香悠长

钱令希的生长之地——鸿声里,原名啸傲泾,由河而名。钱令希的嫡先祖、钱鏐第24世孙钱国耀于明万历年间由砖桥(清乾隆初年更名为“瞻桥”)移居至此。1700年左右,钱鏐第28世孙、钱国耀玄孙钱维镛(字洪声),“善经营理财,家业炽昌”,且“慷慨大度,勇于为善”,便在啸傲泾北岸的鸿声里筹建了钱氏义庄,后由其儿媳杨氏、孙媳周氏同心合力完成。杨氏、周氏遵循祖训“幼孤有养,老者有归、贫困粗茶淡饭无忧,寡孤病残四茕得恤”,赡族济贫、办学有成,于1763年受清廷三部院给匾嘉奖督额节义同风抚额高义双美学额苦志敦伦。钱氏义庄创办人钱维镛也因“常出全力扶颠危,恤族亲济贫困”,以致“仁声口碑远播”,乡民便以其字“洪声”称其里,先“洪声”,后“鸿声”,到晚清时,“啸傲泾”正式易名为“鸿声里”。

钱令希在家乡无锡泰伯庙前留影

3300多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因让位于季历,偕弟仲雍,避居梅里(今无锡新吴区梅村一带)拓荒开垦,开创了长江下游第一个文明古国——“勾吴”,不仅造就了以“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拓创业的进取精神”为本质内涵的吴地文明,而且于此开凿了江南第一条人工河流——伯渎河;伯渎河有九条支流,其中之一名为“小茆泾”。2200多年前,梁鸿携妻孟光啸傲鸿山,不仅演绎了一段“举案齐眉”的千古佳话,而且“小茆泾”因此而改名为“啸傲泾”。啸傲泾是一条很小的河流,自伯渎河庙庵向西约50米处北拐至鸿声西,再往东直至夏莲桥河,全长不过两华里多。

1000多年前,钱鏐第6世孙钱进(998—1054,字进宗/晋宗)徙居于无锡沙头村(今无锡滨湖区雪浪街道塘前村),此为无锡钱氏之始。700多年前,钱鏐第14世孙钱文焯(1281—1351,字明远),兄弟分家,不计丰啬,一迁啸傲泾,析居圆通北钱,是为啸傲泾钱氏之始。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钱鏐第17世孙钱发(1363—1417)由新安乡迁居到泰伯梅里附近的垂庆乡砖桥,是为砖桥钱氏之始。

 “雍雍世号文明地,肃肃人尊礼义乡。”梅堂公在这“至德名邦”又生子“三德”:惟常种德、惟孝顺德、惟义正德。子孙日蕃,一部分遂散居砖桥啸傲泾畔:形成鸿声里(种德惟常后)、三房巷(今鸿山街道鸿声村钱三房;顺德惟孝后)、七房桥(正德惟义后)等钱氏村落。以《钱氏家训》为行为准则,践行“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训言,绍续“读书第一”的家风(纵向的文化基因)之啸傲泾钱氏,又得泰伯精神三让至德教化,受梁鸿孟光“举案齐眉”影响(横向的文化熏陶),不仅尚文重儒、博雅孝义,而且民风醇厚、礼让文明。纵横文化哺育下的啸傲泾钱氏,历来名人辈出,胜事连绵。对此,钱令希的族亲钱志仁在《无锡啸傲泾(鸿声)钱氏家族考》中有详细的描述

到了近现代,啸傲泾钱氏家族更是书香悠长,为文立德,人才荟萃,如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1895—1990),与“苔铁”吴昌硕、“冰铁”王冠山、“钝铁”邓散木一起被誉为“江南四铁”的海派书画大师钱瘦铁(1897—1967),钱令希胞兄、物理学家、教育家钱临照(1906—1999),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学家、教育家钱俊瑞(1908—1985),力学家、社会活动家钱伟长(1912—2010),环境工程专家钱易(1936—),而获高级职称的专家则更是不胜枚举。


中国科学报20203128,原文链接“锡”“金”之风的沐浴——钱令希家风家教探寻.pdf

  •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