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科学家是人类智慧的杰出代表,也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巨匠。他们的创造在人类知识的宝库中增添了灿烂的明珠,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财富。他们既是出类拔萃的人,又是普通的人。
丁肇中就是这样的人。他因发现一种质量很大而寿命非常长的重粒子——J粒子而荣膺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而使他成为继**宁、李政道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华人血统科学家。他的成功再次向世人证明:在人类最高智慧层次上,中国人和西方人具有同等的创造力。他是华夏科学之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核物理学发展到成熟阶段,这个时候发现的基本粒子越来越多,人们意识到物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研究基本粒子,因此,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开始转向粒子物理学领域。
20世纪60年代初,丁肇中以惊人的眼光看到了粒子物理学这块田地里会有许多“果子”,他决心在这个科学的黄金季节里将它们摘下来。
然而,丁肇中就是很幸运的,当他科学生涯开始的时候,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时代已经到来。
20世纪中叶以后,人类对于物质结构的认识开始从原子层次伸向亚原子,甚至更深的层次。大家都知道,物质是无限可分的,物质的原子可以分成电子和原子核两部分,原子核又是由各种基本粒子组成的。然而基本粒子并不“基本”,它们又都是由更为基本的“积木块”堆积而成的。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认为这种组成基本粒子的“积木块”就是“夸克”(quark)。夸克是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物质的最小单位。当丁肇中刚步入物理学领域的时候,物理学家认为只有三种夸克。
物质世界这些新的层次看起来似乎更加神秘莫测,犹如夜幕笼罩着森林,难以显现自己的真实面目。丁肇中就是在这个新的世界里,在这个物理学的黄金季节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发现能证明还有第四种夸克存在的J粒子。
当丁肇中还是一个中学生时,他的母亲就教导他说:“不管你干哪一行,都必须成为那一行里的佼佼者。”多年以后,***的愿望成为现实,而且远非如此,他已是“佼佼者中的佼佼者”。迄今为止,丁肇中还至少完成另外两项堪与发现J粒子相媲美的工作——“胶子三喷注现象的发现”和“验证量子电动力学的准确性”。美国著名作家福格森在他的《名人传记百种》中写道:“
粒子之微,宇宙之大,对丁肇中来说,都具有无穷的魅力。他领导进行的L3实验和AMS实验就是要分别探索“无穷小”和“无穷大”世界中的奥秘。
丁肇中生活在离我们最近的科学时代,却在探索离我们最远的科学世界。
人们对科学家的了解,一般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既然科学家只是付出和忍耐,只是艰苦和孤独,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人在科学的波峰浪尖中奋力搏击呢?科学家的苦乐观是什么?科学家的价值观是什么?这正是中国大多数人所不能了解的另一面。
曾经有人讲了一个笑话:
一天,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的妻子对爱迪生说:“你太辛苦了,一年到头工作,你应该休息一下了。”
“我怎么休息?”爱迪生问。
“到你喜欢去的地方!”
吃完晚饭后,爱迪生不见了,原来他又到实验室工作去了。
这个故事正是丁肇中生活的写照。但是,作为当代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一旦离开他自己的领地,也就几乎不为常人所理解了。如果在公众的意识中,对他的特征有丝毫的概念的话,那也是通过媒体中一系列狭隘的刻板形象而获得的。他说话时的审慎的口吻,作书面报告的一丝不苟,表明了他思考、工作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与常人那种理智与情感错综交织的行为方式是大相径庭的。
尝试着矫正公众对丁肇中的片面认识,我开始了这项我自己认为是值得的工作,尽管不一定能奏效。我希望本书的叙述能浮光掠影式地瞥见
在丁肇中的科学世界里,人们体验到的是一种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感受到的是“愿将金针度与人”的崇高美。我是一个平庸的人,自然不会有这些体验和感受,而与那宇宙深层次的奥秘更是无法谋之一面的。尽管如此,我还是力求在这本小规模的书中,以非同一般的力量向人们展示
在本书撰写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到自己才疏学浅,对此而造成叙述上的错误,敬请
200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