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视野下的文献信息检索——写在《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第二版)》出版之际

发布时间:2009-12-27浏览次数:190



[摘要]在分析文献信息检索之于学术研究的功能基础上,介绍《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第二版)》的写作思路、行文逻辑、独特和创新之处,最后简述该书的写作动机与心境。

[关键词] 学术研究  学术交流  文献信息检索  论文写作

 

高校图书馆又称为“学术图书馆”(Academic Library),其主要目的在于支持教学与研究,它有责任使图书馆的资源被充分利用。1984年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普遍开设的文献检索课程就是具体做法之一。然而,该课程的目的并不能停留在这个层次,应当提升,即也应该为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素养服务。因此,文献信息检索必须被看作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要素,并置于整个学术交流的链条当中;笔者的拙著《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对此进行了尝试。

文献信息检索之于学术研究的功能

古今中外,凡学术研究之集大成者,一般都非常重视搜求和利用文献资料。中国儒家经典之一《论语》的《八佾》篇中记载着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一段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1]孔子论事有据、注重文献的治学精神可见一斑。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2]牛顿所谓的“站在巨人肩膀上”,意思就是指充分地占有和利用文献资料,从前人研究的“终点”中找出自己研究的“起点”,从而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就。

上述孔子和牛顿的言论,充分说明文献资料搜集工作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搜集文献资料的方法很多,其中文献信息检索是最主要的方法,它同时也是扩大资料来源的重要途径。文献信息检索对学术研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文献信息检索有助于学术研究新手的成长。一般说来,学术研究新手(如研究生)需要具备三方面的基础,即历史、方法和视野,而这些都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以获得的。一个人在开始从事学术研究时,首先要了解学术史和学科领域的历史,知道在这个领域前人做过什么,自己应该研究什么。同时,他们也可从文献信息检索实践中,了解前贤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这样自己在从事学术研究时,才会有宽阔而创新的视野。

第二,文献信息检索可避免重复研究与重复报道。在现代通信条件和网络环境下,学术界存在的问题一般已为大多数研究者所共知,因而类似课题的探索会有相当多的学者同时在进行。谁能最先取得研究成果或发表研究论文,谁就是成功者;谁迟来一步,就会成为无效劳动的落伍者。学术论文的写作同科研选题、立项一样,必须通过文献信息检索(即查新、预查新)来掌握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动态、进展。通过文献信息检索,可获得大量同类研究的相关报道,并从中吸收有益的启示或参考数据,从而有助于缩短科研周期,或得到更多、更有价值的论证依据(这种根据,不仅表现在作为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的引文里,而且也表现在学术论文的注释和参考文献中)。

第三,文献信息检索有助于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质量的提高。评价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价值的依据,一是内容质量是否胜人一筹,二是发表时间是否先人一步,三是同类课题是否有高人一筹之处。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对大量文献信息的比较、分析才能作出评价。而要获得大量对比资料,则需要通过文献信息检索才能获得。总之,要提高学术论文质量,离不开文献信息检索的支持。影响学术文献检索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检索设备是否具备,检索人员的素质是否胜任,科研人员的信息意识如何及是否善于提出检索提问。这三个因素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任何薄弱环节都会影响文献信息检索质量;而检索质量差,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

在学术研究中,文献是研究工作的起点,又是研究工作的终结,其作用贯穿于学术研究的全过程。文献信息检索与作为科学研究工作的程序之一的学术论文写作之关系又是相辅相成的——文献信息检索的最终目的之一是撰写学术论文,论文的写作与发表过程有助于作者在文献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3];而且当今学术论文“正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新手们所热望的东西,同时也是他们被训练的目的。”[4]因此,笔者试着将“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置于同一本书的叙说框架之中,编而著之,于2006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拙著《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

第二版的写作思路

《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出版3年来,人们要求“改善知识环境,消除信息鸿沟”的呼声日渐高涨,全球越来越多的学术界、文学界和艺术界人士在他们的创作活动中自觉地接受和遵循以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协议[5]和科学共享(Science Commons)协议为代表的通用许可协议(Common-Use Licensing),构建先人所梦寐以求的世界图书馆[6]Universal Library)已成为国内外许多数字图书馆项目所追求的理想,倍受学术界、出版界、图书**界所关注的开放获取[7]Open Access)运动在中国也蓬勃兴起。随着Web2.0Lib2.0时代的到来,包括大学图书馆在内的图书**机构也出现了一些服务新模式。其间,一些纸质文献检索工具、电子文献数据库都有不少的变化,国内外机构信息环境也有所改善,《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一书的某些资料已显陈旧,某些提法亦存在些许不妥,全书亟需更新、补充与重写。

基于上述情况,加上笔者在近3年教学与研究实践中的心得积累,逐渐形成了《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第二版(以下简称“本书”)的写作思路:

l通过文献信息检索综合方法(把常规成型的策略跟不太常规的、自由的和创造性的技巧组合起来)的介绍,将读者引向规范的、有效的学术论文写作和信息素养提升之通途。

l保持和加强初版《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的优点,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文献信息检索与学术论文写作相互关联等。

l在内容上去旧更新,这里主要包括更新观念或概念、增补一些开放获取资源的检索和热点问题的新材料。

l力求信息的完备与叙述简洁的统一,删繁就简,尽量提供详细的参考资料URL地址。

第二版的新特之处

本书的写作,在保持初版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其编排结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总体上讲,本书的行文是遵循先基础知识后实践应用、先国内后国外、先一般后特殊、先免费Web资源后商业文献数据库、先文献线索检索后文献原文获取、先文献信息检索后学术论文撰写等原则进行的。

本书介绍的学术论文写作IMRAD模式是科学研究过程的缩影,两者具有同构性。这充分彰显了文献信息检索、论文写作实际上也是科学研究必须完成的部分工作,同时也为读者认识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书的论说,也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的融合,善用借古论今之方法。例如,在谈到防止学术剽窃除教育、法律和高科技手段等措施之外,不可忽视学术规范时,就借用了《论语·为政》中的古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说明论文的创新性特征时,就引用了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陈垣书信中的一段话:“论文之难,在最好因人所已知,告其所未知。……论文必须有新发见,或新解释,方于人有用。”[8]

本书也还不乏一些引入国内的图书**学新观念、新思想。如“计算型引擎”(Computational Knowledge Engine)、“世界图书馆”、“科学共享”等术语和“建构互联网时代的世界图书馆”、“电子文献合理使用的开放获取策略”等理念。另外,本书内容的取舍也具有新意。例如,初版第6章“《科学文摘》与INSPEC数据库的检索”全部删除,只在本书第4章“EV平台与EI的检索”中以脚注的形式列出其电子版的URL地址。

与初版相比,本书承载的信息量更大,同时尽量做到叙述宏观的基础知识、学术规范师古不泥、不落窠臼,介绍微观的检索实践、写作之道择要而从、举一反三。

探究文献信息检索之方法是众人之事,必须善于撷取他人之长,同时介绍文献信息检索之技巧又是个人之事,须推陈出新,善于阐发一己心得。因此,本书虽是融百家之长于一炉,但更求炼特色之钢而铸剑,以形成独特的风格,给出一些人所未提的新信息,传递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思想、新观念,同时本书章节编排所遵循的逻辑又与初版不同,所以本书如果谓之曰“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新编”,亦是实至名归。

写作动机与心境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物理学思想家、物理学教育家,哥本哈根学派最后一位大师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 19112008)曾经说过:“要想了解一个新的领域,就写一本关于那个领域的书。”[9]惠勒的惊人之语与我国南北朝北齐的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之“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颜氏家训•卷第叁•勉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亦诠释了笔者写作此书的心境:所有言说与文字的努力,除了要表达自己已经了解的一切之外,更是要力求明白自己尚有多少不曾了解的事物。

目前,发表学术论文仍然是学术交流的主要渠道。如果拙著《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第二版的问世,能为文献检索课程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和学术研究素养教育之双重目标提供一点帮助,那将是笔者最大的欣慰,本书潜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注释与参考文献


[1]这段话的白话文译文为:“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及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2]这句名言最初出自牛顿给发明显微镜、提出胡克定律的英国力学家胡克(Robert Hooke, 1635–1703)的一封回信中。原文为:“What Descartes did was a good step. you h**e added much several ways, & especially in taking the colours of thin plates into 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 If I h**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ye shoulders of Giants.”其中译文为:“(关于光学)笛卡尔往前迈了不错的一步,您在很多方面又对其做了丰富,特别是把对薄板颜色的思考引入哲学。如果我能看的更远的话,那也是因为我站在您这样的巨人的肩膀上。”

[3](英)罗薇娜·莫瑞. 如何为学术刊物撰稿——写作技能与规范(影印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

[4](英)弗拉斯卡-斯帕达,贾丁. 历史上的书籍与科学[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453.

[5]“知识共享协议”,简称“CC协议”,在《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第二版)》第233页的脚注②中有其详细的介绍。

[6]又译为“寰宇图书馆”、“普世图书馆”。在《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第二版)》第3章中3.3.1节“互联网时代的世界图书馆”(第56页)中有其详细的介绍。

[7]又译为“开放存取”。在《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第二版)》第1章(第10–11页)和第3章(第61–65页)中有其详细的介绍。

[8]陈垣. 陈垣来往书信集[M]. 陈智超,编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50.

[9]田松. 一代宗师魂归量子世界[N]. 南方周末,2008-04-24(D26).

 

本文原载《中国索引》2009年第4期,原文链接:学术研究视野下的文献信息检索.pdf

  •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