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式科学交流系统的建构与社会功能——基于社会-技术互动网络的观点

发布时间:2010-06-27浏览次数:81

 

  要:OA式科学交流系统是以OA文献为主要媒介的科学交流系统。根据OA的基本原则和社会-技术互动网络(STIN)的观点,给出了建构OA式科学交流系统的步骤,分析了该系统的结构及其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OA式科学交流系统与其他系统构成的大STIN中节点间的关系,最后指出OA式科学交流系统必须具备的社会功能,并提出了其功能完善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开放获取;科学传播;科学交流系统;社会-技术互动网络

 

The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System as Open Access Mode

Based upon Socio-Technical Interaction Networks

 

Abstract: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science as mode of OA runs by Open Access to scientific literature.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OA and the viewpoints of STI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cesses of constructing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system as OA mode, then analyzes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system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lements inside, the relation between some nodes embedded in a STIN which consists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other STINs, and presents the social functions owned necessarily by the system, some measures to perfect them.

Keywords: Open AccessScience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System in ScienceSocio-Technical Interaction Network(STIN)

 

引言

科学交流是社会中个体或组织之间借助于他们共同的符号系统(口语、手势、文字等)进行科学信息交流的过程;它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系统,通过这一系统研究成果和作品被创造,其质量被评价,被扩散到科学共同体,并且为未来的使用而长期保存[1]。科学交流系统是科学研究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用于传递科学信息的方法和手段。

科学交流系统是复杂的,由各种渠道组成。20世纪中期,美国社会学家门泽尔(H. Menzel)根据科学交流的特点,认为科学交流系统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前者主要通过科技文献来传播和交流科学信息,包括科技文献的编辑出版、收集保存、分析综合、检索和提供利用等过程;后者主要利用非科技文献手段来传播和交换科学信息,如直接对话、交换书信、参加学术会议等手段。如今,正式科学交流系统已成为人类活动的**形式,科技期刊是其主要的制度化交流渠道。它应具有的社会功能包括:注册(Registration,声明科学发明优先权)、认证(Certification,确定已注册声明的正确性)、告知(Awareness,使学者知道新的声明和发现)、存档(Archiving,长期保存学术记录)、给予荣誉(Rewarding,对参与者在交流系统中的表现给予的认可和荣誉)[2]

这种基于期刊的科学交流系统,其科研工作者(作者)、科学期刊出版者和用户(图书馆或读者)三要素之间,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比较和谐的共存共生关系。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了所谓的“期刊危机”(Serials Crisis)和“许可危机”(Permissions Crisis),传统的以纸本期刊为主要媒介的科学交流系统使得科学信息的传播与交流的效率降低,以致影响科学研究的速度和品质,于是首先在粒子物理学和高能物理学领域出现了一种开放获取文献(简称OA文献)——电子印本(e-print)或电子预印本(e-preprint),并创建了一种免费的科学交流站点——arXivarXiv就是一种OA式科学交流系统,它使得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能够即时、自由地传播,提升了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和科学研究的效率,从而拉开了科学交流系统重建的序幕。

科学交流的危机与开放获取运动的肇始

1665年世界上最早的学术性科学期刊——法国的《学者杂志》(Le Journal des S**ants)和英国的《哲学汇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后改名为《皇家学会哲学汇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诞生后,科学期刊以其稳定性和权威性逐渐成为正式科学交流系统的核心要素。这种以科学期刊为媒介科学交流系统,其特点是传播和交流的科学知识都要事先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Peer Review)和把关,以正式出版和发行渠道进行传播和交流,出版者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充当主角。

系统结构乃系统内各要素的关系和组织形式,是各要素在时空方面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与秩序;系统结构直接决定着系统的质[3]。上述基于纸本科学期刊的科学交流系统之结构可以用图1进行描述。

 


基于纸本期刊的科学交流系统之结构

 

显然,这种科学交流系统是一个线型的垂直结构体系,科学信息在作者(科研工作者)、期刊出版机构、用户(图书馆或读者)这些参与者之间进行线性传播;系统的功能主要依赖期刊一步步来实现(通过收稿日期进行注册,同行评审进行认证,文章发表执行通告功能,由图书馆收藏期刊执行存档功能,根据发表期刊级别和被引次数来实现对作者的认可和给予荣誉)。在该交流系统中,读者获取科研工作者创造的科学信息必须通过付费方式,即通过订购方式(要么是读者个人订购,要么是图书馆订购)或者文献传递方式,才能进行。

19世纪晚期或此前一段时间到上世纪90年代,这种系统的主要参与者之间一直保持着和谐的共生关系。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和谐的关系开始被打破,科学传播和科学交流出现了喜忧参半的局面。一方面是纸本科学期刊出版模式所引发的“期刊危机”严重地阻碍科学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科学研究人员非赢利性传播与获取学术资源之动机的加强又为开放获取(Open Access,以下简称OA)的科学交流模式出现提供了物质和思想基础。

纸本学术期刊价格的猛涨所引发的“期刊危机”阻碍了科学工作者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利用。这种危机主要源于出版商对利润的追求,以及竞争机会的锐减,使学术交流日益商业化,学术期刊价格大幅度地提高,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最终成为出版商谋取利润的工具。据美国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y,简称ARL)数据统计,2003年美国研究型图书馆用于购买期刊的费用相对于1986年而言,涨幅高达260%,平均每份期刊在同期的价格涨幅为215%(科技和医学类期刊涨幅更高),而面对每年品种不断增加的期刊市场,美国研究型图书馆在2003年订阅的期刊总数只比1986年增加了l4%[4]。电子期刊、文献数据库的问世曾经被人们认为是解决“期刊危机”的良方,但后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想法过于简单,因为电子期刊和商业性文献数据库的价格并不比纸本期刊低多少。不仅如此,除了早期的“期刊危机”外,还产生了“许可危机”。这种危机主要是指出版机构或代理机构在用户订购电子期刊或文献数据库的前提下从技术和法律两个方面对用户的访问权限加以限制,其中技术障碍体现为“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简称DRM),而法律障碍体现为版权法和授权协议[5]。由于一些学术期刊的出版市场被垄断,出版商强行规定论文的版权归出版者所有,作者发表论文的前提是转让版权给出版者。用户(包括论文作者)必须在购买了许可后,在经历了需要注册用户名、密码、提供IP地址、限定并发用户数、限制下载量等重重障碍后,才能获取对文章的利用。这样,“期刊危机”和“许可危机”引发了“科学交流危机”,即科学研究的成果、方法等得不到有效传播,科学交流的管道在一定程度上被堵塞。

幸运的是,20世纪年90年代开始出现的开放获取运动,为减少市场因素对科学信息传播的阻碍和解决科学交流危机带来了曙光。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Paul Ginsparg,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认知科学教授Steven Harnard,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Harold Varmus三位科学家是此运动的主要领袖。他们一致倡导对科学知识的平等获取,并且身体力行。例如,Paul Ginsparg1991年建立了第一个OA式科学交流系统——arXiv

建构OA式科学交流系统的程序

尽管开放获取有不同模式,但它们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而科学交流本质上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因此,OA式科学交流系统中技术(物)的要素和社会(人)的要素一样重要,不能简单地以传统的社会、技术二元对的观念来对待它,而应视其为一种社会-技术互动的复合体。已故的社会信息学鼻祖Rob Kling及其合作者提出的“社会-技术互动网络”(Socio-Technical Interaction Networks,简称STIN)模型,为人们正确理解和分析这种开放型、数字化虚拟社区之建构提供了合适的工具。正如美国印地安那大学教育学院Sasha A. Barab等学者所说:“术语‘社会-技术互动网络’的使用是为了理解社会-技术的复杂系统,强调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设备之间,甚至技术结构单元与政治思潮之间相互作用的交互性特征。”[6]

STIN模型是在法国科学哲学家Bruno Latour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和Kling他们自己的“计算机使用的网络模型”(Web Models of Computerization)的基础上,并广泛结合其许多洞悉而形成的;其基本理念来自“技术社会建构方法”(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Approach,简称SCOT方法)与社会信息学(Social Informatics)的一些观点和假设。在Kling等看来,STIN是异质的,包括参与者(个人、团体、组织或公共机构)、设备、数据、各种资源(如钱、技能、地位等)、文件与信息、法律与制度、资源流动等不同类别的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网络关系包括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互动作用。Kling他们使用的是术语“网络”,而不是“系统”,是因为虚拟社区的结构是开放的,也不是事先设计好的。在这里,“网络”其实是一种隐喻式说法,指特定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7]德国当代社会学家卢曼(Niklas Luhmann)曾指出:“在行动者之间的网络被认为是一个交流系统,它被添加到行动者身上,行动者则在节点上承载这个系统。”[8]类似地,STIN也可被理解为一个虚拟的交流系统,网络上的节点就是系统的要素。

Kling还指出,STIN中包含两个重要的社会互动关系:资源相依(resource dependency)(或称为直接关系)以及对手参照(account-taking)(或称为间接关系)。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学院和社会信息学中心Howard Rosenbaum博士和访问学者KyoungHee Joung发展了Kling的理论,提出了另外一种社会互动关系——招引策略(Enrollment Strategies);而招引策略又有第一、第二和第三招引策略之分。[]

由于STIN像所有的网络一样,包含一些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构建OA式科学交流系统首先需要确定其STIN的相关节点和关系。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构建者必须确定网络中哪些节点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哪些节点间的关系对交流系统没有什么影响,以至于可以忽略。Kling认为,STIN模型也可以延伸应用到其他的虚拟共同体。[9]因此,Kling提出建构虚拟社区(如电子论坛)的一些说明性步骤,对构建OA式科学交流系统也具有启发性的作用。具体的程序如下[10]

1)确认网络互动者的相关人数:主要确定交流系统的参与者及其特征,也要确定他们以什么方式参与交流系统,参与交流系统的作用,以及在交流系统上所花时间的比例。

2)确认核心互动群体(了解不同次群体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基于上一步的结果,根据参与者在交流系统中的作用将他们分组,以理解不同小组在其中所起的潜在作用。

3)确认诱因:了解何种特定的互动类型是较被喜欢的,参与者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实际上相当于明晰OA科学媒介的“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通过这一步,可以知道OA式科学交流系统各组的参与者愿意加入它的动机。

4)确认置身事外的参与者和不被期待的互动:可能包括各种形式的监控、争执或行政系统。在OA式科学交流系统各种类型的社会互动中,参与者可能会受到较为密切的监控,而在其他情形下,可能会受到较少的关注。

5)确认现有的文献信息源:这一步主要了解现存的文献信息源以及可能的影响。例如,一种新的OA期刊会与同一领域的传统期刊进行竞争。

6)确认资源的流动:这些资源(有可能是金钱)流动对网络内部的交互作用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

7)确认系统架构的选择点:选择点是具有技术或社会性质的安排选择之各种可能性,是指设计者可以二中择一的技术特征或社会结构。

8)从架构的选择点当中拼凑出具有社会-技术特质的OA式科学交流系统概貌,即经由各种交换选择后所呈现出来的OA式科学交流系统之建构。

9)招引:这一步骤对提高OA式科学交流系统的社会影响力至关重要。成功的招引策略会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这个交流系统,而不成功的招引策略则会让人们远离它。

4  OA式科学交流系统的STIN结构

根据上述STIN的观念,OA式科学交流系统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社会-技术的产物或社会-技术互动网络。系统的要素可视为网络节点,既包括OA资源的一次文献(如论文、图书、实验数据等),也包括OA资源的二次文献(如书目、文摘和索引等);既包括OA文献的作者(科学工作者)、用户(读者、图书馆),也包括一个十分广泛的群体(出版者、搜索引擎商、科研资助者等);既包括社会的要素,也包含技术的成分。这样,基于科学交流的目的,通过信息和通讯等技术,作者、用户(图书馆或读者)、搜索引擎商、研究资助机构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别于传统科学交流系统的STIN,其结构可用图2表示。

 

OA式科学交流系统的结构

 

根据图2OA式科学交流系统能把与科学交流相关的参与者纳入到一个社会-技术互动的网络中,提高了科学交流的速度和效率。在这种交流系统中,开放获取和网络技术拓宽了科学信息的发布渠道,科学信息可以绕过传统出版者环节,通过由OA期刊出版者、学术机构(或图书馆)或科学工作者管理和建设的OA期刊、电子预印本、OA仓储、博客等站点由作者免费传递给读者,同时Web2.0技术的应用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好的互动条件;这样,读者和作者重新成为科学交流的主角,并建立直接的科学交流关系。在该系统中,一些学术机构或图书馆利用OA文献的元数据出版其书目、文摘和索引信息;它们开发的学术搜索引擎(如Citebase)可对OA文献进行引用分析和排行,从而实现交流系统给予荣誉的功能。商业搜索引擎(如Google)和大多数传统出版商也可免费提供OA文献的书目、文摘信息。

另外,图2也展示,除了被传播的OA文献信息资源外,OA式科学交流系统也包括与它相联系的人群、技术设备、法律与制度等要素;它们不是孤立地镶嵌在该复杂系统的STIN中,而是通过互动关系而紧密相依的。属于社会关系的各组参与者(如作者、读者、出版者、科研资助者、搜索引擎商、图书馆等),尽管他们的身份、目的都不一样,但通过技术和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资源相依)而构成交流系统的人力资源;交流系统的社会形式也可以看成为不同技术共同构成的,其每天的正常运行仰仗建筑技术、制冷或制热技术,以及信息和通讯技术等的综合应用。如果没有这些技术或其他技术,OA式科学交流系统的正常运行是无法想象的。可见,该系统中,属于社会关系或者社会资源的东西与属于人造物的东西,是不容易分离的共同体,彼此相互依存,也就是说,OA式科学交流系统是社会和技术高度(但不是完全)的结合,其参与者是置身于复杂、可转换角色、非单纯技术媒介的社会关系中。

科学交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OA式科学交流系统也不例外。它与其他的社会系统——如资助OA的基金会、科学学(协)会、建立OA仓储数据库和文摘索引数据库的传统图书馆[如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简称NLM)]或学术机构(如大学、研究所)、版权认定机构等——也发生关系。如果将OA式科学交流系统看作系统的要素,它与上述的其他社会系统会构成另一个更大的科学交流系统。该系统也具有STIN的特质,其结构和各要素的关系如图3所示。

 

3  OA式科学交流系统与其他系统构成的大STIN

 

从图3可以看出,OA式科学交流系统也植根于计算机专业人员和网站开发人员、读者、作者、科学学(协)会、传统图书馆、出版机构、研究基金会、版权认定机构以及信息技术等网络节点组成的更大STIN中,它本身也就是这个STIN中的节点,并与其他社会和技术要素具有交互作用。其中的OA原则和标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协议和标准,尤其是采用的OA版权协议(如Creative Commons协议,即知识共享协议,简称“CC协议”)等要素或节点,对保障OA科学文献信息的免费传播(即交流系统告知功能的高效实现)至关重要。因此,作为科学信息创造者的作者,与出版者签订版权协议时,一定要注意是否允许自己保留作品的版权(最低限度要保留电子分发权);作者也可寻求精通知识产权的人的帮助,以确保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开放获取,而又不违反著作权法。

2和图3所示的两个STIN展示,OA式科学交流系统中不同参与者和技术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互动的网状交流系统;它有多种路径发布、传播、保存科学信息,能平行实现注册、认证、通告、存档和给予荣誉功能,而且还可以同时实现多个功能。但是,系统各要素之间关系不是都能通过这种示意图反映出来的;有些比较复杂,不能用这种直观的示意图来表示。例如,它不能描述某些OA文献认证功能的实现方式等。另外,STIN模型也无法理解OA式科学交流系统的信息自由交流与专利法强调保密之间的矛盾。

5  OA式科学交流系统的社会功能及其完善的策略

OA式科学交流系统除了具备传统科学交流系统的“注册、认证、告知、存档、给予荣誉”等社会功能外,还必须有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功能——读者与作者的双向互动。只有全面、有效地发挥这六个功能,OA式科学交流系统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目前,以告知、互动功能为引擎的OA式科学交流系统,可以有效地实现注册、存档功能,但其认证、给予荣誉的功能却还不如传统的科学交流系统完善。这些功能实现的具体状况为:

● 告知功能:开放获取具有免费、即时、无地域限制、便于索引等优点,是目前最好地实现告知功能的一种交流方式。

● 互动功能: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使Web2.0技术的应用,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即时交流、互动提供了条件。目前,无论是OA期刊,还是预印本库、机构库、个人博客都提供在线评论和反馈表单或链接。

● 存档功能:OA仓储具有存储容量大、存储格式多样、复制便捷等优点,能较好地完成科学交流的存档功能;但由于技术、管理、安全、经费等因素的影响,OA资源的长期保存也具有不连续性和潜在的不稳定性与风险性。

● 注册功能:开放获取的出版模式(如电子预印本文献库、机构库、OA期刊等),提供了多种与传统出版平行或替代的有效注册方式,作者的其优先权一样能得到公众认可。例如,***的数学天才Grigory Perelman博士于200211月和20033月在arXiv上发表了两篇证明“庞加莱猜想”的论文(署名均为Grisha Perelman),后来也未被刊载于正式的纸本学术期刊,同样也获得了2006年的菲尔兹奖(Fields Medal)。不过,目前在科技网站、个人网页或博客上发表科学成果,其注册的功能并未受到公众的认可,其优先权也没有得到承认。

● 认证、给予荣誉功能:采用同行评审的完全OA期刊,与传统期刊一样,具备认证和荣誉功能;而除此之外的OA资源,认证功能同注册和存档功能是相分离的,须依靠在传统期刊上发表或延时OA期刊来实现。尽管读者评论或反馈也有一定的评价作用,但缺乏权威性和共信度,不具备可靠的认证效力。由于同行评审一直被视为论文质量的维持力,大多数OA资源往往缺乏这种质量保障,因此,在许多机构库和预印本库发布科学研究成果,得不到与在传统期刊上发表文章相应的荣誉和认可,不具有荣誉功能。这实际上也是一些科学工作者对OA式科学交流系统持怀疑、观望甚至排斥心态的重要原因。

尽管近年来OA式科学交流系统在出版界和图书**界已有一定的影响,但在学术界的社会影响力还很有限的,而且存在着地域和学科的不平衡性。为了使OA式科学交流系统能够很好地发挥其各项功能,让OA文献能够成为科学交流的主要渠道,建构OA式科学交流系统时,必须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下面几种举措,可以尝试一下:

● 采取一些招引策略。OA式科学交流系统的生命力与资源相依和对手参照两种互动关系密切相关,但招引策略更加重要。采用的第一招引策略可为:科学工作者与其他各领域专家(如职业图书馆员、教育专家、IT专家、法律专家等)以面对面的方式交流,讨论完善系统各功能实现的举措;采用的第二招引策略可为:在OA站点上建立虚拟论坛,为某一领域的读者、作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从而吸引了一部分注册该论坛的读者成为OA文献的作者;采用的第三招引策略可为:在OA站点上设立电子公告板,发布虚拟论坛上的一些信息,一些无法参与论坛的读者也可以浏览这些信息。这样,基于OA的科学交流系统就会增加更多的参与者。

● 明晰OA期刊出版者或OA站点经营者的特殊使命。OA期刊出版者或OA站点经营者,一方面要引导作者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遵循某种OA版权协议(如CCAL),以保证其出版或保存的所有文献对任何用户的开放获取;另一方面要对进入科学交流系统的学术成果进行把关,以保证OA文献具有与传统纸本期刊一样的认证功能和研究影响力。

● 注意发挥OA式科学交流系统非主流参与者的作用。在OA式科学交流系统中,尽管作者、读者是系统的主要角色,但也必须注意发挥其他非主流参与者的作用。如,传统图书馆或学术机构建立OA仓储、开发免费学术搜索引擎等,传统出版者对期刊目录、文摘的免费开放和建设回溯期刊OA仓储。

● 注意一些非人资源[]对系统功能发挥的影响。例如,图3所示的STIN中计算机专业人员和网站开发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态度、支持OA文献出版的研究基金会和主办OA站点的学术团体之声誉等对OA式科学交流系统的人气均会产生影响。因此,一定要注重与这些因素有关的参与者之角色定位。例如,在社会-技术互动的框架下,OA式交流系统中的网络技术人员已不是纯粹的技术员,而是充当STIN的中介参与者角色。他们既需要具有传统图书馆员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又要熟悉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法律方面知识,从而在传统图书馆员与信息技术人员、法律界人士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他们可能是集传统图书馆员、网站管理员、计算机管理者、用户界面的设计者、律师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OA站点管理者。为了防止OA资源站点由于拙劣的技术、版权纠纷等问题而衰落下去,这些管理OA站点的技术人员,需要由OA文献出版机构的技术主管和传统图书馆馆长共同来领导,并配有良好的设备,得到与其他计算机专业人士或法律界人士一样的报酬。

结语

科学交流系统是是动态发展的体系,开放获取模式已经使现代科学交流系统变成了社会-技术互动的网状体系。在此种环境下,一方面,传统的以纸本学术期刊为核心的科学交流系统仍将继续存在,科学信息交流与传播将是多种模式并存;另一方面,科学交流系统中,代表科学工作者利益的学会或协会、有各自商业利益的出版商和信息服务商、作为传统中介机构的图书馆等系统参与者的角色在不断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已开始变化,并出现了新一轮的重组。

OA式科学交流系统中,正式科学交流和非正式科学交流的方式并存,正式和非正式传播之间的界限已淡化;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者的风光不再,作者和用户重拾其科学交流的主导地位,他们已可直接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和互动。OA式科学交流系统的社会影响力取决于其六个社会功能是否完全发挥。目前,该系统某些功能的实现还不尽人意,故其在大多数学科领域还只是一种学术交流的补充手段,但它已给科学工作者和科学研究事业带来了希望。

OA文献出现,已在一定程度上对科学交流系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开放获取的科学交流模式还存在着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怎样控制OA文献的大量出现而引发信息泛滥的问题;如何评判OA文献的学术价值;如何建立有效的OA文献荣誉功能实现机制;如何在著作权保护和开放获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如何确定图书馆或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对OA文献的长期存档;OA文献的出版采取怎样的经济模式,既能满足读者的科学信息需求,又能使出版机构能够可持续发展。类似这样的问题如果能得到较好的解决,OA式科学交流系统一定会被广大科学工作者和一般民众所接受,从而最终完成科学交流系统的重构。

 

注释与参考文献


[]关于资源相依、对手参照、招引策略的介绍可参看笔者的拙文《数字图书馆的建构与分析——基于社会-技术互动网络的观点》(载《图书**工作》2007年第1期)。

[]此处的“非人资源”是与OA式科学交流系统参与者等人力资源相对的一个术语,主要指技术、基金、数字资源、一些参与者者的地位或声誉、标准和规则等。



[1] Integrating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into Your Library[EB]. [2009-08-19]. http://www.acrl.ala.org/scholcomm/node/21.

[2] Roosendaal H, Geurts P. Forces and functions i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n analysis of their interplay[C/OL]. Conference on “Co-operative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Systems in Physics”, September 1-3, 1997, University of Oldenburg, Germany. [2009-08-19]. http://www.physik.uni-oldenburg.de/conferences/crisp97/roosendaal.html.

[3]周晓明. 人类交流与传播[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29.

[4] Panitch J M, Michalak S. The Serials Crisis: A White Paper for the UNC-Chapel Hill Scholarly Communications Convocation(January, 2005)[EB]. [2009-08-07]. http://www.unc.edu/scholcomdig/whitepapers/panitch-michalak.html.

[5] Suber P. Removing the Barriers to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to Open Access for Librarian[J].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y News, 2003(64):92-94, 113.

[6] Barab S A, Makinster J G, Moore J A, Cunningham D J, The ILF Design Team. Designing and building an on-line community: The struggle to support sociability in the inquiry learning forum[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1, 49(4):71-96

[7] Kling R, Mckim G, King A. A bit more to it: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forums as socio-technical interaction network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 54(1): 47-67.

[8](荷)洛埃特·雷迭斯多夫. 科学计量学的挑战——科学交流的发展、测度和自组织[M]. 乌云等,译.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257.

[9] Kling R, Mckim G, King A. A bit more to it: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forums as socio-technical interaction network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 54(1): 47-67.

[10]王细荣. 数字图书馆的建构与分析——基于社会-技术互动网络的观点[J]. 图书**工作, 2007, 51(1):52-55.

 

本文原载《**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3期,原文链接:OA式科学交流系统的建构与社会功能——基于社会—技术互动网络的观点.pdf

  •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