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介绍“世界图书馆”概念后,分析现时代图书**工作的性质与定位,述说《图书**工作手册》的思想基础、主要内容和新颖之处,最后简述当今图书**工作者的职业价值。
[关键词]世界图书馆 图书**工作 图书馆员
在全面信息化的21世纪,古老的“世界图书馆”理想已差不多成为现实。此时,图书**工作者不只是文献世界的守望者,更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者、开发者;他们除了“借”书之外,还“借”给读者一种生活方式。为此,笔者主编了拙著《图书**工作手册》,并于2009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笔者虽然今日的心境与去岁忙碌书稿时有些许不同,但对追梦“世界图书馆”的执著与对图书**工作的挚爱丝毫未变。下面就本书以及现时代的图书**工作,谈谈笔者的一些感悟。
1 何谓“世界图书馆”
“世界图书馆”(Universal Library,或译为“寰宇图书馆”、“普世图书馆”)是古今中外图书馆人一直所追求的图书**工作理念和图书馆服务境界。其概念最早由近代植物学和动物学的奠基人之一、瑞士苏黎世大学生物学教授和医生康纳德•格斯纳(Conrad Gesner)于1545年在他的《世界总书目: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全部书籍目录》(Bibliotheca universalis seu Catalogus omnium scriptorium locupletissimus in tribus linguis, Latina, graeca et hebraica)一书中提出。之后,法国的图书馆学先驱加布里埃尔•诺代(Gabriel Naudé)、德国的著名思想家和西方近代图书馆学奠基人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等都在图书馆管理实践中践行了这种世界图书馆理念,即将无所不包的文献资料用细致的分类语言标引,组成“世界百科知识体系”。尽管他们计划还没能完全变为现实,但今天许多基于互联网、搜索引擎和数字图书馆技术的数字图书馆工程,如世界数字图书馆(World Digital Library)、谷歌图书搜索(Google Book Search)、维基百科(Wikipedia)、古腾堡工程(Project Gutenberg)、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世界图书馆(Carnegie-Mellon’s Universal library)、超星的读秀学术搜索等,已距离世界图书馆的理想很近了。
2 现时代图书**工作的性质与定位
从概念上讲,“图书馆工作”和“**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是有一些不同,但是,就其工作性质、服务对象与目的,以及今后发展的总趋向,它们的共性远远大于个性和特性。因此,自从1978年中国科学院图书**工作会议以来,我国就把图书馆工作和**工作组合为一个专门术语——“图书**工作”来使用。
从传统的观念来看,这似乎有点不大“确切”,故图书**一体化运动在我国图书**界还存在不一致的声音。其实,只要考察一下图书馆工作和**工作的发展历史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科学活动”的定义与“科技**和文献”的解释,或系统地考察一下欧美各国、日本和我国图书馆与**机构工作的内容与现状,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21世纪的图书馆工作越来越具有更多**工作职能与特点,**工作一刻也不能离开图书馆(含数字图书馆、因特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另外,近年我国图书**界的理论研究也为图书**一体化实践构筑了统一的理论基础。其中的图书**一体化的理论三原则——信息资源是基础,知识传播是关键,信息服务是目的,与中国科技**工作的“广、快、精、准”四字原则和省力方便原则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图书**工作的重要准则[1]。
图书**工作的性质,一般取决图书馆所隶属于和服务于那些机构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比如,高等院校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并开展科学研究,因此,高等院校图书馆的任务应是通过提供各种文献资料与信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的基本任务是进行科学研究,因比它的图书馆的中心任务亦应是通过提供各种文献和信息为科学研究服务。其他,如各省、市、县公共图书馆和各大型厂、矿等企业的图书**室的中心任务虽然略有差异与侧重,但大体说来,也都肩负着为科学研究、为生产提供文献信息的任务。它们所服务的对象大多是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知识的“学术人”。因此,图书馆是一种服务性的学术机构;图书**工作则是一种以“传播、推广知识”为宗旨的专门性学术活动,处在人类科研整体事业中的桥梁和纽带位置;图书**工作者是整个教学和科学技术人员的一部分。
图书**工作的服务性是区别图书馆这一学术机构不同于其他学术研究机构的重要标志。图书馆正是通过为读者(用户)服务,而具体地来完成它的收集、加工、保藏、传播和推广人类知识这一崇高社会功能的。当然,在激烈竞争的周边环境中,各图书馆和广大图书**工作者,除应认真保护读者(用户)充分利用文献资料和信息的权利外,还须积极创造各种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公共政策及历史教授赫什伯格(Theodore Hershberg)曾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日益普及,人们将越来越渴望得到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息交流,从而形成信息时代新的人际关系。这样,将促使图书馆成为人们相互交流和获取信息的聚会场所。[2] 2008年,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大臣安迪·伯纳姆(Andy Burnham)更是大胆地提出:“图书馆应该成为一个供家人朋友相聚聊天,放松心情享受欢乐的场所。……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网虫’和‘宅男’大军,图书馆的确应该发挥作用,成为治疗‘社会孤僻症’的一剂良药。”[3]图书**工作如果不因势更新其服务的观念,那么就可能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样,图书**工作的定位就显而易见了。实际上,它是每一个图书**工作者都一向关心的最重要的理论与实际问题之一。中国学者何传启认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是由一组分别地或联合地贡献于知识创新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体系,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新知识应用。”[4]知识创新首先发生在知识的生产过程中,但知识的传播和应用过程中同样存在知识创新,因为科学研究也可以研究新的知识传播方式和应用手段等。因此,图书馆理所当然地被纳入知识传播部门,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知识创新体系中发挥着其他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某种角度来说,知识创新的本身就是**服务的过程。因为图书**工作人员为科技人员提供一次、二次文献服务和课题服务,为科技人员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成为启动知识和技术创新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书**工作能促进知识的传播和转化,加速知识扩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信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首先要进人图书**机构,经过处理和加工后,再进人社会生产领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可见,图书**工作是科学技术活动的一部分,图书**工作者是科学技术人员的一部分;图书**工作在整个社会结构和教科文事业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3 基于木桶理论的《图书**工作手册》
在追梦“世界图书馆”的进程中,图书馆员如果想要成为一名精业乐业的图书**工作者,终身学习乃必修之功。不论是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或在其他职业领域中掌握的本领,或在过去的图书**工作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感觉”,都不足以一劳永逸地应对当今数字化时代的图书**职业生涯的需要。或者说,不管是图书**领域的老将,抑或是图书**界的新兵,面对图书馆工作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或许会茫茫然,感觉无所适从。但图书馆员如果在学习上具有放眼一切的宽阔眼界,即基本理论笃学,现代知识先学,业务技能深学,那么抵达“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境界已不太遥远。
与10年前相比,如今的图书馆工作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图书**一体化”的机制已由传统的以文献资源为核心转变为以用户服务为核心。这就要求图书**工作者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即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方法论知识。专业知识是指从事图书**工作必备的学科专业知识、法规知识、信息管理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工具性知识(当前主要指外语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基础知识(主要指基本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方法论知识指科学的认识方法、分析方法和传递方法。
一个人知识效用的发挥与其知识结构直接相关,而个人的知识结构方面,同样遵循木桶理论。对于一些存在某类知识缺陷的人来说,其发展总是存在瓶颈,在能力发挥方面必将受到制约,图书馆员也不例外。因此,图书馆员要完善知识结构,首先要突破的也应该是其知识结构方面的“短板”。对许多图书馆员而言,他们的“短板”,就是从事图书**工作的专业知识,是实际工作中需要掌握的工作技巧和工作艺术。这亦正是笔者的《图书**工作手册》所要奉献给读者的。
《图书**工作手册》的内容几乎涉及当今图书**工作所有领域,具体包括图书馆传统的与现代的服务工作、图书馆用户教育、文献信息检索、科技查新、现代图书**技术、图书**研究与学术交流、图书**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条约等。全书体现了图书馆学、**学新理论在图书**工作实践中的应用,凸显了现代技术给图书**工作带来的无穷魅力,践行了文献合理利用与知识产权保护两者之间平衡之理念。如果要说本书有什么新颖之处的话,那就是其基于图书**一体化之观念,将众多零碎的、分散的现代图书**工作经验、技巧与方法和谐地置于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中,从而一步步把读者引向规范地、科学地、愉快地为自己选择的事业而不懈努力的通途。
4 余言
当今,图书**工作者应具有的素质是条理性、秩序感、辨别细节的能力和献身精神;他们要控制信息洪流,与读者或用户分享感情、思想与境界。他们的工作不逊色于那些塑造人类灵魂的作家、艺术家,他们的帽子上永远插着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金羽毛[5]。“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是当今在寂寞路上坚持前行的图书**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他们的理想是要使图书馆成为读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衣、食、师、友”,诚如笔者在2009年12月所作的专题讲座“如何有效利用图书馆”中所提出的“图书馆之‘四当’说”所云:“饥来之可以当食,寒来之可以当裘,孤寂而来之可以当友朋,幽忧而来之以当金石琴瑟。”[6]如果《图书**工作手册》能对他们实现这样的理想有些许帮助,那将是笔者及本书其他编撰人员最大的欣慰,本书潜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叶鹰. 图书**一体化的理论基础探讨[J]. 图书**工作,2006,50(4):28-30.
[2]刘纪兴. 社会科学图书**工作特殊性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378.
[3]江雪晴. 英国要建能聊天的图书馆[N]. 环球时报,
[4]何传启. 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J]. 中国科技信息,1998(23、24):4-6.
[5]王细荣. 图书**工作手册[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
[6]王细荣. 如何有效利用图书馆. [
原载《上海高校图书**工作研究》2010年第2期,原文链接:追梦“世界图书馆”进程中的图书**工作.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