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的译读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4-05-30浏览次数:83



[摘要]  介绍《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一书的基本内容,分析此书所具有的主要价值:可作为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研究方法的迷你型教科书;剖析此书的主要特点:内容跨学科性、科学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指出此书中文版的问世可使图书馆焦虑研究的中国化更广泛、更深入、更科学。

[关键词]图书馆焦虑  图书馆焦虑模型  图书馆焦虑研究  图书馆焦虑研究中国化

[分类号]G252

 

Some Thoughts after Translating Library Anxiety: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sketch of Library Anxiety: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analyses the major value of the book: serving as miniresearch methodology textbook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its chief characteristics: content across disciplines, unity of science and ope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presents that the publication of the book’s Chinese edition can make the sinification of library anxiety research more extensive, more thorough and more scientific.

[Keywords] library anxiety   library anxiety mode   library anxiety research   sinicizing of library anxiety research

 

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1]]20世纪70年代初,斯沃普(M. J. Swope)和卡泽尔(J. Katzer)关注到图书馆焦虑现象:美国雪城大学卡耐基图书馆不少用户存在失望、担心等心理而不愿向馆员求助[[2]]1982年,科萨(G. Kosa)对澳大利亚大学生的调查也得出类似的结果[[3]]1986年,美国学者梅隆C. A. Mellon)创设“图书馆焦虑”(library anxiety)术语[[4]],从而使有关图书馆焦虑现象的讨论和研究普遍流行起来。1992年,斯蒂克(S. L. Bostick)开发出图书馆焦虑的测量工具——博氏图书馆焦虑量表(Bostick’s Library Anxiety Scale, 简称“LAS”),图书馆焦虑研究随即进入科学化的时代。在随后的10余年里,此研究领域备受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图书馆员、教育者、研究者、管理者和研究生的青睐。然而,这种研究者的多元化也引起了图书馆焦虑研究的混乱。2004年,为了概述当时图书馆焦虑研究的现状,消除图书馆焦虑研究**现的一些混乱和错误,促使全世界更多的人加入此主题研究的行列,美国的奥韦格布兹(A. J. Onwuegbuzie)、焦群(Q. G. Jiao和博斯蒂克通过收集和分析他们或其他学者当时已发表或即将发表的图书馆焦虑研究成果,撰著并出版了《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Library Anxiety: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以下简称“本书”)一书。本书问世近10年来,基本上达到作者预期的目的:检索“Google学术搜索”数据库,显示本书至少在139种文献中被引用过(截至2014120日);检索图书馆与信息科学数据库,显示过去10年中所发表的图书馆焦虑研究文献的数量,是之前20年发表总数的两倍多(数据源于《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作者应笔者之邀为本书中文版撰写的序言)。尤其令人欣慰的是,最近这些图书馆焦虑研究者中,不仅有美国、加拿大、伊朗、马来西亚、波兰、土耳其等国家的人士,而且也有中国人。2013年初,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译出版委员会国外文献翻译专业委员会与海洋出版社将本书列入其联袂推出的“国外图书馆学**学译丛”,并指定笔者为本书的主译者。20146月,本书中译本将面世,这或许能推动国人基于中国学生和图书馆用户群体,将图书馆焦虑研究深入下去,从而使图书馆焦虑研究的中国化进入更广泛、更深入、更科学的阶段。

1 《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的基本内容

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一书系图书馆与信息科学领域中评述图书馆焦虑研究现状的第一本著作[[5]](xi)。全书正文共8章,分4个部分,即背景、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另外,正文后附有博氏图书馆焦虑量表LASLAS的计分规则。

1.1  书馆焦虑研究的背景

第一部分背景,包括第1章,介绍广泛使用的图书馆焦虑测量工具——博斯蒂克的图书馆焦虑量表LAS严格的开发过程,同时也总体性地描述LAS的心理测量学特性。第1章首先评述了量表LAS的开发过程,略述其原始的研究设计、母体及样本,并对各测量的题项类型进行介绍。其次,描述由常模组产生的量表心理测量学属性(即信度和效度得分)。最后,总结焦群、奥韦格布兹、耶扎贝克(J. A. Jerabek)等研究者对LAS后续的验证研究,给出他们的研究报告中的信度和效度得分等信息。

1.2  图书馆焦虑研究的理论

第二部分理论,包括第23章。2章描述图书馆焦虑的特质和病因,包括前因和症状;第3章是第2章的延伸,概述图书馆焦虑的5个理论模型,以确定图书馆焦虑与第2章中所描述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章通过将图书馆焦虑与研究焦虑、计算机焦虑、考试焦虑、写作焦虑等学术焦虑进行对比,评述已发表的有关图书馆焦虑领域,尤其是梅隆的图书馆焦虑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的文献,讨论图书馆焦虑的特性和成因。具体来说,首先,讨论一般焦虑的构成要素;其次,描述图书馆焦虑的特质,包括像确定患病率那样去鉴定那些有此体验而深受其害的人群;第三,描述图书馆焦虑的一些主要表征;第四,讨论已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所确定的图书馆焦虑构成要素。最后,总结当时文献中可找到的32种图书馆焦虑前因(变量),并将它们整理为性格(包括8种前因)、情境(包括17种前因)和环境(包括7种前因)三大类型。

3章介绍了图书馆焦虑的5个模型,以便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图书馆焦虑的因果性质进行检验。第一个模型是库尔梭(C. C. Kuhlthau)的信息检索过程模型(简称“ISP模型”)。随后的四个模型是:认知-情感阶段模型(简称“CAS模型”)、信息素养过程模型(简称“ILP模型”)、性格-情境-环境模型(简称“DSE模型”)、焦虑-期望中介模型(简称“AEM模型”)。ISP模型是作者根据库尔梭之前的系列研究而总结出来的,在本书出版之前就已有相关记载;后面的4个模型则是作者基于他们自己或其他人的研究概念化而成的,之前从未介绍过。此外,DSE模型和AEM模型,是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研究领域中使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的第一次尝试。

1.3  图书馆焦虑的研究

第三部分研究(方法),包括第456章,主要介绍图书馆焦虑的研究方法,以为研究程序的3个主要阶段(研究设计/数据收集阶段、数据分析阶段和数据阐释阶段)提供一个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3种研究范式的综合框架,并定义和描述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研究的目标,概述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方法。

4章主要讨论有关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方法研究的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的若干问题。具体来讲,分别介绍了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3种研究范式下的不同类型研究设计,确定和讨论研究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取样和量表测量的数据采集方法。在所介绍的此阶段各具体研究设计和数据采集方法中,有的已有图书馆焦虑研究实践的案例(如相关性研究,第2章和第3章所描述的大多数定量研究都属于此研究法),有的在此领域还没有开展任何的实验(如实验性研究)。

5章似乎是首次在同一框架内提供关于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研究数据分析技术指导方针的文献[5](154)。具体来讲,概述在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方法3种研究范式下出现的最主要和最普遍的数据分析方法,并总结其中可能出现的最主要和最普遍的分析性错误,推广源于现存文献中的最佳的数据分析实践或一些对未来研究可行的案例。

6章讨论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3种研究范式下的数据解释问题以及那些对效度与合理性有威胁的因素。具体来讲,讨论了已发表的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主要解释性错误,介绍了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研究范式的效度概念,并给出了一种评估各范式研究结果信度的模型。

1.4  图书馆焦虑研究的应用

第四部分应用,包括第78章,是本书的落脚点。

7章从图书馆物理环境(即图书馆设备和资源)、图书馆用户教育水平和中介信息服务3方面介绍、总结当时出现的图书馆焦虑预防、缓解和干预的方法与策略。图书馆物理环境方面的方法与策略包括:有效的标识符号和指示图形、逻辑合理的空间和家具摆设、有效的文献传递系统;图书馆用户教育方面的方法和策略包括:信息检索技巧的教育、陌生的检索界面的教育、远程获取程序方法的教育、研究程序的教育、处理情感反应的前期准备;中介信息服务方面的方法与策略包括:中介参考辅助、主动的巡回参考咨询、个性化的信息咨询。

8章详细讨论未来有关图书馆焦虑研究的潜在领域,如不同图书馆环境下的研究、图书馆焦虑过程的探索、图书馆焦虑干预程序的研究等,同时讨论这种研究路径在实践、方法和**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图书馆焦虑研究的资金和支持、图书馆焦虑研究的**考量、图书馆焦虑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利用等。

2 译读中的思考

《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是一部系统、科学的图书馆焦虑研究力作,总体上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为读者深度地展示了图书馆焦虑这个饶有趣味的研究课题的起源、发展和未来的趋势,也为图书馆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预防、缓解和干预图书馆焦虑提供了基于研究的基础和建设性的策略。通过译读可知,本书是一部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迷你型教科书,具有内容跨学科性、科学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等特点。

2.1  本书的主要价值

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是一部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研究的迷你型方法论教科书[5](xii)。其第456章介绍了图书馆焦虑研究的研究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以及数据阐释3个阶段都可能用到的3种研究范式: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及混合方法。在每个阶段的每一种范式中,都描述了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方法(见表1),有的还概括出其利弊、优劣和可能出现的错误。其目的是让图书馆焦虑研究者能设计出最适合问题的研究方法,解决科研问题,并在此知识范畴的基础上使已经明了的知识最大化,并确定最有利的实践和策略[5](85)本部分对定性研究效度的讨论(第6章阐述数据解释的方法类型学时,不仅给出了综合的定量研究效度来源模型[5](196),也给出了一全面的定性效度来源模型[5](216)),尤具启发性,因为效度的重要性一直被定量研究者承认和接受,但在定性研究者中一直是一个被争论的话题。这个定性效度模型由内部信度的威胁和外部信度的威胁组成,整合了由定性研究者已确定的不同类型的效度,从而为图书馆焦虑的定性研究提供了一个类似定量研究的标准。

图书馆焦虑研究各阶段研究范式下的研究方法一览

  研究阶段

研究范式

研究设计

数据采集

数据分析

数据解释

定量研究

历史研究、描述性研究、相关性研究、准实验性研究、实验性研究

抽样法(包括5种概率抽样、4种非概率抽样)、研究数据收集法(包括认知测试、情感测量等7种方法)

描述性统计(包括集中趋势测量、离散/变异程度测量、位置测量、分布形状测量)、推断性统计(如方差分析检验、结构方程建模、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等)

综合的定量效度来源模型(见原书图6.1,含50个独特的内部效度威胁和外部效度威胁元素,其中一些元素含有子元素)

定性研究

历史研究、案例研究、现象学研究、人种学研究、扎根理论研究

抽样法(包括最大变异抽样、同质抽样等16种)、研究数据收集法(观察、访谈等4种)

描述数据分析技术、样本外的结果推广……

定性效度来源模型(见原书图6.2)、评估定性研究真值的方法(包括负面案例分析、验证性数据分析等24种方法)

混合方法研究

奥韦格布兹及其他研究者提出的多种混合法(如对等设计、三角校正设计、部分混合并发对等状态设计等)

抽样法(包括5种概率抽样和17种非概率抽样)、(第258111417型)数据采集法

数据转换、类型学开发、极端案例分析、数据整合或数据合并……;12种事前分析策略

定量与定性方法的结合,评估定量和定性效度来源模型中所介绍的效度和合法化概念

 

另外,本书第13章中涉及的梅隆图书馆焦虑扎根理论和第3章介绍的5种图书馆焦虑模型,分别为定性研究的扎根理论法和多方法综合的科学模型法提供了鲜活的案例。扎根理论法是研究设计阶段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专指“用来形成理论的一个系统性的定性程序,而所形成的理论能从广义的概念层次上解释关于一个实质性主题的过程、行为或相互作用”[[6]]。梅隆1986年发表的关于图书馆焦虑扎根理论的研究成果,很好地诠释了扎根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和扎根理论设计的基本步骤。模型是“对一种……理论的示意性描述……它能说明该理论的属性,并可用来进一步研究该理论的特性”[[7]]。科学模型法是现代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指用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对原型客体本质关系的再现,通过对模型的研究获得关于原型客体的知识[[8]]。作者在本书中概括的理解图书馆焦虑环境的5种模型,尤其是图书馆焦虑的DSE模型、图书馆焦虑的AEM模型这两个使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的模型,为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研究者提供了科学模型法的范例。

不过,读者也可将上述的方法推广到一切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的研究领域,正所谓“与所有社会和行为科学问题一样,我们使用定量、定性或混合方法的研究方法来解决图书馆与信息科学领域中所有的研究问题”[5](83)。其实,这也正是本书作者们的写作目的之一,即弥补大多数图书馆学培养计划中研究方法论课程的不足。

2.2 本书的主要特点

2.2.1内容的跨学科性

《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是一部系统、跨学科的图书馆焦虑研究专著,内容涉及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心理学、统计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图书馆焦虑研究是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研究的新兴领域,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图书馆用户焦虑现象,具有一般焦虑的特征,自然也是心理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另外,在本书中,心理学理论移植到图书馆焦虑研究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作者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观点——“人们可以允许两边和后面的人比前面的人更接近自己,而焦虑似乎会增加人们之间的这种距离”,指出:“图书馆员可以应用个人空间心理学原理重新布置图书馆家具,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更加舒适、少有压力的图书馆环境。”[5](243)

本书主要讨论高校图书馆用户的图书馆焦虑现象,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教育学的内容。例如,第3章中,根据外语成绩的焦虑-期望中介(AEM)模型,建构了一个他们称之为图书馆焦虑AEM模型的概念模型;第5章中,将奥韦格布兹等总结的“教育领域研究的分析性错误和解释性错误”拓展到图书馆焦虑领域研究。另外,第2章中,作者在讨论图书馆焦虑的前因时,借用了不少自我认知与考试焦虑、外语焦虑、数学焦虑和统计焦虑相关的内容。

至于本书涉及的统计学知识,更是明显。图书馆焦虑量表的开发、验证,图书馆焦虑程度的测量,图书馆焦虑研究数据的采集、分析、解释,都离不开统计学相关知识。

2.2.2 科学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本书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其介绍的图书馆焦虑理论不是凭空臆造,而是建立在调查和经验基础之上的。例如:梅隆的图书馆焦虑扎根理论,就是经过长达两年、涉及6000名学生的调查分析后而得出的;图书馆焦虑的5个模型,则是基于库尔梭和本书作者们的实证研究概念化而成的。其次,科学性表现在其对数学方法和工具的利用上。例如:LAS量表的开发、验证,图书馆焦虑的调查和测量,图书馆焦虑研究的设计,数据采集、分析、解释等都是运用数学方法或工具的结果,正所谓“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9]]。再次,科学性表现在LAS的应用上。LAS的问世使图书馆焦虑不再仅仅是可察觉到的,而且也是可测量的,从而开启了图书馆焦虑研究科学化的新时代。本书涉及的图书馆焦虑的定量研究,实际上每一个都应用了LAS

本书的开放性表现为其所介绍的图书馆焦虑测量工具、图书馆焦虑模型和研究方法需进一步发展、完善或验证。LAS总量表的得分具有出色的信度系数,5个分量表的得分信度估计也十分令人鼓舞,尤其是博斯蒂克以及后来的研究者所提出的内容效度、效标效度、构想效度等多重判据,很好地解释了其他研究中LAS的信度估计值如此之高。不过,作者也指出,研究者们还应继续评估LAS的心理测量学属性。只有通过不断地审查LAS,才能确保它会继续促进这个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的发展[5](24)。第3章介绍的5个模型为图书馆焦虑环境提供了5种可能的理解模式。作者对这些模型的解读暗示了图书馆焦虑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现象,因而希望未来的研究能使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这些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在第6章阐述定性效度模型时,作者也指出,尽管该模型是相当全面和非常灵活的,但绝不是详尽无遗的。正如本书作者所言:“随着定性研究中其他效度的威胁被理解和认识,这些都可以添加到定性效度模型中[5](233)。”

实际上,本书的开放性正是其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因为科学的理论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2.2.3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

图书馆焦虑研究从一开始便遵循一个承诺,即“扩大图书馆焦虑理论的范围”,并且为图书馆员、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的日常工作提供有用的研究成果,以帮助有焦虑的用户适应信息丰富的图书馆环境[5](275)。这就决定了本书是一部关于图书馆焦虑研究的理论和图书馆焦虑预防、缓解和干预的实践应用的著作。图书馆焦虑研究的理论包括梅隆的图书馆焦虑扎根理论,图书馆焦虑特质和病因、图书馆焦虑模型等。而这些有关图书馆焦虑的理论,其实践的应用都是为了防止、缓解和干预图书馆用户的焦虑,即本书第6章概括的定量研究效度来源模型和第7章所阐述的内容。定量研究效度来源模型不仅给出了定量研究范式下3个阶段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50个威胁,也概括了图书馆焦虑的主要干预措施和策略。第7章也许是本书最有意义的一部分,因为那些没有时间、金钱或物力在其自己的图书馆内从事图书馆焦虑研究的图书馆员,可以通过阅读本章有效地识别患有图书馆焦虑的用户,并确定对他们所采取的应对措施[[10]]

另外,本书的实践性还表现在未来对图书馆焦虑研究本身上面,即作者在第8章中指出图书馆焦虑研究的应用进展相对缓慢,从而给出了图书馆焦虑未来研究的一些潜在领域,并讨论未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这种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特点,也反映在本书作者的撰著目的上:将图书馆焦虑本质概念化和开发有效的、可推广的干预方法程序,以帮助图书馆用户实现终身的目标。诚如本书作者所言:“我们特别希望,我们的这一努力,能像启发图书馆学研究者那样,卓有成效地启发研究生和图书馆员[5](viii)。”

 

结语

《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是一部全面汇集和介绍图书馆焦虑各种研究证据的专著,也是关于图书馆焦虑主题的系统的文献综述(原书所附参考文献达606条)。它可适合多种兴趣和不同研究背景的读者,即第138章主要是为研究者准备的,第27章主要对图书馆员和其他高校的管理人员有吸引力,第456章主要是为那些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研究入门者(如研究生)准备的。不过,由于第456章所介绍的研究方法论与本书其他部分的内容比较起来,具有相对的**性,故放在书的中间部分,似乎有点突兀,如能放在最后,也许能使本书更浑然一体,更符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总之,瑕不掩瑜,《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对图书馆焦虑研究有继往开来之功,不仅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此前图书馆焦虑的研究状况,而且指明了未来图书馆焦虑研究的取向,并为其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随着该书中文版的问世,图书馆焦虑研究的传播和中国化会更广泛、更深入、更科学,尤其是其对中国图书馆实践的指导,可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本书作者所期盼的“中国图书馆从业者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出自《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的作者为本书中文版所撰写的序言)。

 

参考文献



[[1]]马芳, 黎翔. 教育心理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90.

[[2]]Swope M J, Katzer J. The silent majority:Why don’t they ask questions?[J]. RQ, 1972, 12(2):161166.

[[3]] Kosa G.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librarian[J]. Australian Academic & Research Libraries, 1982, 13(2):107–112.

[[4]] Mellon C A. Library anxiety: A grounded theory and its development[J].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1986, 47(2):160–165.

[[5]] Onwuegbuzie A J, Jiao Q G, Bostick S L. Library anxiety: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 Landham, MD: Scarecrow Press, Inc., 2004.

[[6]] Creswell J W. Educational research: Planning, conducting, and evalu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2002:439.

[[7]] The American heritage college dictionary(3rd ed.)[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93:876.

[[8]] 田运. 思维辞典[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446.

[[9]] 拉法格. 回忆马克思[C]//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 胡尧之, 杨启兰,兰德毅, 等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73.

[[10]] Butcher A. Library Anxiety: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J]. Library Management, 2005, 26(8/9):544– 545.

 

原载《图书**工作》2014年(第58卷)第9期,原文链接:《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的译读与思考.pdf

  •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