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介绍了《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一书的基本内容,分析了图书馆焦虑研究中国化的现状,指出《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中文版可作为图书馆焦虑研究中国化进一步推进的方法论基础,从而可望使图书馆焦虑研究的中国化更广泛、更深入、更科学。
关键词 图书馆焦虑;图书馆焦虑研究;图书馆焦虑研究方法论;图书馆焦虑研究中国化
有关图书馆焦虑现象的讨论和研究普遍流行始于1986年美国学者梅隆(C. A. Mellon)创设“图书馆焦虑”(library anxiety)术语[[1]]。1992年,博斯蒂克(S. L. Bostick)开发出图书馆焦虑的测量工具——博氏图书馆焦虑量表(Bostick’s Library Anxiety Scale, 简称“LAS”)[[2]],图书馆焦虑研究便进入科学化的时代。2004年,为概述当时图书馆焦虑研究的状况,美国的奥韦格布兹(A. J. Onwuegbuzie)、焦群(Q. G. Jiao)和博斯蒂克通过收集和分析他们或其他学者当时已发表或即将发表的图书馆焦虑研究成果,出版了《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Library Anxiety: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一书。2013年初,以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译出版委员会国外文献翻译专业委员会委员为主体的海洋出版社图情出版专家委员会采纳笔者的推荐意见,将此书列入其推出的首批“国外图书馆学**学经典译丛”。2014年下半年,此书中译本将面世。这可望推动中国的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和图书馆从业者基于中国学生和图书馆用户群体,将图书馆焦虑研究深入下去,从而可望使图书馆焦虑研究的中国化进入更广泛、更深入、更科学的阶段。
1 《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内容简介
《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一书系图书馆与信息科学领域中“图书馆焦虑”这一新兴主题的第一本著作。全书正文共8章,分四个部分,即背景、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另外正文后附有博氏图书馆焦虑量表LAS和LAS的计分规则。
背景部分即第1章,主要介绍广泛使用的图书馆焦虑测量工具——博斯蒂克的图书馆焦虑量表LAS严格的开发过程,同时也总体性地描述LAS的心理测量学特性。理论部分包括第2、第3章。第2章大体地描述图书馆焦虑的特质和病因,包括前因和症状;第3章是第2章的延伸,即概述图书馆焦虑的5个理论模型,以确定图书馆焦虑与第2章中所描述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方法)部分,包括第4、第5、第6章,旨在为研究程序的三个主要阶段(研究设计/数据收集阶段、数据分析阶段和数据阐释阶段)提供一个进行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3种研究范式的综合框架,并定义和描述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研究的目标,概述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具体方法。应用部分包括第7、第8章,系本书的落脚点。第7章从图书馆物理环境(即图书馆设备和资源)、图书馆用户教育水平和中介信息服务三方面介绍、总结当时出现的图书馆焦虑预防、缓解和干预的方法与策略。第8章详细讨论未来有关图书馆焦虑研究的潜在领域,如图书馆焦虑过程的探索、图书馆焦虑干预程序的研究等,同时讨论这种研究路径在实践、方法和**方面的所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图书馆焦虑研究的资金和支持、图书馆焦虑研究的**考量等。
2图书馆焦虑研究中国化的现状
《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作者们的另一个明确目标是,希望籍此著作,促使全世界的图书馆从业者、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和学生加入他们的行列,以丰富对图书馆焦虑现象的认识[[3]](154)。确实,此书问世近10年来,基本上达到作者预期的目的:通过检索“google学术搜索”数据库,显示已至少在123种文献中被引用过;通过检索图书馆与信息科学数据库显示,过去10年中所发表的图书馆焦虑研究文献的数量,是之前20年发表总数的两倍多[①]。尤其令人鼓舞的是,最近这些图书馆焦虑研究者中,不仅有美国人和加拿大、伊朗、马来西亚、波兰、土耳其等国家的人士,而且也有中国人——图书馆焦虑研究中国化的积极践行者。
图书馆焦虑研究中国化包括两个层面:一为向中国读者介绍国外的图书馆焦虑研究成果;二为在中国的图书馆环境下针对中国的图书馆用户进行图书馆焦虑研究,以预防、缓解或干预中国图书馆用户的焦虑。图书馆焦虑研究中国化的情形在一定程度上由国人发表的图书馆焦虑研究文献所反映。
“读秀中文学术搜索”(简称“读秀”)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文献资源服务平台。以“图书馆焦虑”为检索词,在该平台的期刊、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3个频道进行全字段检索,分别获得51条、2条和5条结果,经过相关性分析和去重后,最后得到与图书馆焦虑主题密切相关的检索结果为:期刊文章46篇(1篇与会议论文重复,2篇为台湾期刊文章)、会议论文2篇、学位论文5篇(其中2篇为台湾学位论文),详见表1、表2。
表1 期刊文章、会议论文各年度数量统计(截至2013年)
年份 | 2000-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合计 |
篇数 | 2 | 4 | 5 | 5 | 3 | 9 | 10 | 7 | 2 | 47 |
表2 学位论文相关信息统计一览表(截至2013年)
名称 | 作者 | 学位授予单位 | 学位名称 | 学位年度 |
实证医学教育与文献搜寻焦虑、图书馆焦虑、统计焦虑、写作焦虑之关联性探讨 | 张慧瑾 | 台湾大学 | 硕士 | 2005 |
大学图书馆使用者产生图书馆焦虑之研究 ——以中兴大学学生为例 | 黄于倩 | 中兴大学 | 硕士 | 2005 |
图书馆焦虑量表的修订及应用研究 | 贺伟 | 吉林大学 | 硕士 | 2006 |
大学生图书馆焦虑与学习动机、读者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 史全胜 | 天津师范大学 | 硕士 | 2009 |
心理学在图书馆用户服务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 舒蓉 | 福建师范大学 | 硕士 | 2012 |
根据检索结果和表1、表2,可以知道:2005年以前,中国发表的涉及“图书馆焦虑”的期刊文章只有2000年石得旭、黄永红的《克服图书馆焦虑》(载《高校图书馆工作》第4期)和2003年高新跃、金更达的《图书馆知识获取环境现状分析及对策》(载《中国图书馆学报》第6期)2篇,且均未做系统阐述;学位论文只有2005年张慧瑾的《实证医学教育与文献搜寻焦虑、图书馆焦虑、统计焦虑、写作焦虑之关联性探讨》和黄于倩的《大学图书馆使用者产生图书馆焦虑之研究——以中兴大学学生为例》2篇。2005年后,每年有关“图书馆焦虑”的文章才至少有2篇的数量,但没有一年超过10篇,而相关的学位论文也只有3篇。可见,《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一书出版后的第一年即2005年,是图书馆焦虑研究中国化的分水岭,之前少有研究成果发表,之后才多了起来,不过每年文章的数量也屈指可数。因此,到目前为止,如果说图书馆焦虑研究中国化已出现的话,但其范围也非常有限。
根据对图书馆焦虑研究的深入程度,将期刊文章、会议论文分为文献综述、现象分析、深入研究和其他4种类别,各类文章的数目统计见表3。
表3 有关图书馆焦虑的期刊文章、会议论文类别数目统计(截至2013年)
类别 | 文献综述 | 现象分析 | 深入研究 | 其他 | 合计 |
文章篇数 | 4 | 33 | 7 | 3 | 47 |
根据表2,有关图书馆焦虑的5篇学位论文中没有1篇是博士论文,且与图书馆焦虑研究密切相关的只有黄于倩的《大学图书馆使用者产生图书馆焦虑之研究——以中兴大学学生为例》、贺伟的《图书馆焦虑量表的修订及应用研究》和史全胜的《大学生图书馆焦虑与学习动机、读者满意度的关系研究》3篇。根据表3,深入研究“图书馆焦虑”的文章只有7篇。另外,根据“读秀”的检索结果,在所得的46篇期刊文章中,文献出处为美国《化学文摘》收录的只有1篇,属国内统计源期刊的只有4篇,属国内核心期刊的只有13篇。可见,在中国学者真正涉足图书馆焦虑主题研究近10年后,图书馆焦虑研究的中国化情形尚不尽人意,有深入推进的需要,而《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中译本的面世,或许能成为其方法论基础或上好的催化剂,书中所介绍的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三种研究范式下的各具体研究方法尤其如此。
3 图书馆焦虑研究中国化进一步推进的方法论基础
《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本书明确指出,它也是一部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研究的迷你型方法论教科书[2](xii)。其中文版的问世,尤其是其中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引介,或许为图书馆焦虑研究中国化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基础。
本书第4、5、6章介绍了图书馆焦虑研究的三个阶段:研究设计/数据采集阶段、数据分析阶段以及数据阐释/验证阶段,每个阶段都可能用到三种研究范式: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或混合方法。在每个阶段的每一种范式中,都描述了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方法(见表4),有的还概括出其利弊、优劣和可能出现的错误,以让图书馆焦虑研究者能设计出最适合问题的研究方法,解决科研问题,并在此知识范畴的基础上使弄清楚的知识最大化,并确定最有利的实践和策略[2](85)。不过,读者也可将这些方法推广到一切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的研究领域,正所谓:“与所有社会和行为科学问题一样,我们使用定量、定性或混合方法的研究方法来解决图书馆与信息科学领域中所有的研究问题。[2](83)”这也正是本书作者们的写作目的之一,即弥补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学培养计划中研究方法论课程的不足。
表4 图书馆焦虑研究三阶段各研究范式下的研究方法一览表
研究阶段 研究范式 | 研究设计/数据采集 | 数据分析 | 数据解释 | |
研究设计 | 数据采集 | |||
定量研究 | 历史研究、描述性研究、相关性研究、准实验性研究、实验性研究 | 抽样法(包括5种概率抽样、4种非概率抽样)、研究数据收集法(包括认知测试、情感测量等7种方法) | 描述性统计(包括集中趋势测量、离散/变异程度测量、位置测量、分布形状测量)、推断性统计(如方差分析检验、结构方程建模、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等) | 综合的定量效度来源模型(见原书图6.1,含50个独特的内部效度威胁和外部效度威胁元素,其中一些元素含有子元素) |
定性研究 | 历史研究、案例研究、现象学研究、人种学研究、扎根理论研究 | 抽样法(包括最大变异抽样、同质抽样等16种)、研究数据收集法(观察、访谈等4种) | 描述数据分析技术、样本外的结果推广…… | 定性效度来源模型(见原书图6.2)、评估定性研究真值的方法(包括负面案例分析、验证性数据分析等24种方法) |
混合方法研究 | 奥韦格布兹及其他研究者提出的多种混合法(如对等设计、三角校正设计、部分混合并发对等状态设计等) | 抽样法(包括5种概率抽样和17种非概率抽样)、数据采集法(第2、5、8、11、14、17型) | 数据转换、类型学开发、极端案例分析、数据整合或数据合并……;12种事前分析策略 | 定量与定性方法的结合,评估定量和定性效度来源模型中所介绍的效度和合法化概念 |
本书对定性研究效度概念的讨论尤具启发性,因为效度的重要性一直被定量研究者承认和接受,但在定性研究者中一直是一争论的话题。在第6章阐述数据解释的方法类型学时,不仅给出一综合的定量研究效度来源模型[2](196),也给出了一全面的定性效度来源模型[2](216)。这个定性效度模型由内部信度的威胁和外部信度的威胁组成,整合了由定性研究者已确定的不同类型的效度,从而为图书馆焦虑的定性研究提供了一个类似定量研究那样的标准。
另外,本书第1-第3章中涉及的梅隆图书馆焦虑扎根理论和第3章介绍的5种图书馆焦虑模型,分别为定性研究的扎根理论法和多方法综合的科学模型法提供了鲜活的案例。扎根理论法是研究设计阶段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专指“用来形成理论的一个系统性的定性程序,而所形成的理论能从广义的概念层次上解释关于一个实质性主题的过程、行为或相互作用”[[4]]。梅隆1986年发表的关于图书馆焦虑扎根理论的研究成果,很好地诠释了扎根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和扎根理论设计的基本步骤。模型是“对一种……理论的示意性描述……它能说明该理论的属性,并可用来进一步研究该理论的特性。[[5]]”科学模型法是现代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指用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对原型客体本质关系的再现,通过对模型的研究获得关于原型客体的知识[[6]]。作者在本书中概括的理解图书馆焦虑环境的5种模型,尤其是图书馆焦虑的性格-情境-环境模型(Dispositional-Situational-Environmental Model, 简称“DSE模型”)、图书馆焦虑的焦虑-期望中介模型(Anxiety-Expectation Mediation Model, 简称“AEM模型”)这两个使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的模型,为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研究者提供了科学模型法的范例。
4 结语
《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中文版的问世,宏观上讲,会给广大中国读者提供一个很好的了解国外图情研究成果的窗口,提供进行系统而深度的科学研究之丰富的资料、有益的借鉴与启示;微观上讲,会使图书馆焦虑研究的传播和中国化更广泛、更深入、更科学,尤其是其对中国图书馆实践的指导,可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也正是本书作者所期盼的“中国图书馆从业者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②]”。
注释与参考文献
[[1]] Mellon, C A. Library anxiety: A grounded theory and its development.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1986, 47(2):160-165.
[[2]] Bostick S L. The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thelibraryanxietyscale[D]. 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2.
[[3]] Onwuegbuzie A J, Jiao Q G, Bostick S. L. Library anxiety: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 Landham, Md.: Scarecrow Press, Inc,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