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介绍沪江大学图书馆抗战时期的坚持策略,抗战后的回迁、管理、对外开放与扩建后馆舍情形,述说其被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原委及其教化意义。
〔关键词〕沪江大学;沪江大学图书馆;沪江书院图书馆;湛恩纪念图书馆;图书馆史
〔中图分类号〕G259.29
Adhering in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and Returning, Expanding after the War: Review on the History of University of Shanghai Library between 1937 to 1949
WANG Xi-rong
(Library,
Abstract: The paper presents University of Shanghai Library’s adhering to strategy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introduces its returning and expanding after the war, and tells the whole story of Herman C. E. Liu Memories Library and its enlightened significance.
Keywords: University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hanghai Library; Academy of Shanghai Library; Herman C. E. Liu Memories Library
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简称“沪大”)创办于1906年,原名上海浸会大学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系建国前中国13所***教会大学之一,为今上海理工大学前身之一。在初创时期,开办这所大学的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一所好的图书馆是一所学校的重要因素,因此沪江大学在1907年就有与图书相关的设施,1909年已设正规的“图书室”。在随后的时间里,学校当局对图书馆之于大学的意义均有清晰的判断,因而图书馆日益壮大[①]。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沪江大学图书馆已有专门的图书馆大楼(1928年落成并启用),设有国际关系图书馆、城中区商学院工商图书馆、国际教育图书馆和“为***领袖服务”的流通图书馆等多个专业图书馆,中西文藏书总数已超过8.1万册,馆藏量仅次于鸿英图书馆(10万册)和交通大学图书馆(9.3万册),规模在当时上海图书馆中居前列[[1]](1-4)。抗战开始后,沪江大学图书馆随着学校撤离杨树浦校区而搬到上海市区圆明园路,以真光大楼内沪江大学城中区商学院(简称“城商”)原来的图书馆作为馆舍,不久又在南京路上慈淑大楼内与华东其他几所教会大学图书馆共同创办“华东***联合大学联合图书馆”。大平洋战争爆发后,沪江大学图书馆又改办为沪江书院图书馆。抗战胜利后,沪大图书馆搬回杨树浦校园,其馆舍也得到扩建,并被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从而使沪江大学图书馆整体上被视为一种象征,客观上起到了用以纪念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爱国主义教育家刘湛恩[②]的丰功伟绩的作用。
1 抗战时期的坚持
“八一三”淞沪抗战后不久,沪江大学(包括沪江附中、沪东公社)被迫撤离杨树浦地区,把位于公共租界的城中区商学院作为全校的临时校舍,亦利用“避难所”真光大楼内城商原来的图书馆作为战时沪大的临时图书馆。在1937-1941年的“孤岛”时期,刘湛恩校长的汉阳同乡,1925年毕业于武昌华中大学图书科(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前身)、担任过厦门大学图书馆主任,曾任沪江大学图书馆副主任多年的杨希章任图书馆主任。
其间,由于沪大日校大学部和附中均在城中区商学院授课,原有的图书、设备都不敷应用,学校当局便尽力扩充图书馆,不仅增购新书,还增聘馆员,订定图书借阅章程,以保障沪大各类学生日夜均可以到馆阅览书刊,借出图书[[3]]。
尽管真光大楼有图书馆,但“孤岛”时期,沪大的“图书设备几乎等于零,其影响于教学者至重且大”[1](2)。1938年1月19至21日举行的由各教会大学校长或其代表参加的高教会年会上,决议通过了华东七所***大学的合作计划,让她们立刻着手建立联合图书馆和联合实验室,并请美国的校董联合会拨款资助该图书馆和实验室。所谓的联合图书馆其实是在圣约翰大学图书馆的基础上建立的。
1938年下学期,联合图书馆获准使用来自美国方面的1万元资助款用于添购新书,并邀请到美国西蒙斯大学图书科毕业生一人来沪协助其馆务。联合图书馆总办公处设在梵王渡(现称“万航渡”)圣约翰大学(校址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新书登记、分类、编目等手续完毕后,再送至慈淑大楼联合图书馆的参考室内,以供师生利用[1](18)。1938年11月下旬,沪江大学美国浸礼会教员曾3次赴杨树浦校园,运出之前那批由刘湛恩校长藏在图书馆楼梯下的图书,并将其存置于华东***联合大学联合图书馆中[[5]][[6]],供学生阅览。
1939年初,四所大学又联合在慈淑大楼六楼新辟馆舍两间。一间为教职员指定需用的参考书和普通参考书藏阅室,一间为学生研习所需的各科图书藏阅室。这两间藏阅室,不像四楼的图书馆被四所大学师生普遍利用,而主要由设在慈淑大楼六楼的之江文理学院师生使用。
联合图书馆的图书大部分还是储藏在圣约翰大学原址,慈淑大楼图书馆内只备有相当数量的书刊。不过,这里备有全部图书的目录卡片,四校师生只要需要,各类书籍均可随时登记流通阅览[[7]]。
在1938年至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尽管这几所教会大学联合计划只在小规模范围内得以实施,但联合图书馆一直是四校师生利用率最高的共用设施之一。这所联合图书馆最后随着1942年2月华东***联合大学的结束而终结。
1941年12月8日,大平洋战争爆发。
2 抗战后的复员
1945年抗战胜利后,沪大图书馆委员会改组。委员会主席为教育系元老汪宗海博士,委员为教务长林卓然博士、前代主席余日宣先生、化学系主任唐宁康博士、中文系主任王治心先生等。1946年暑期,沪江大学又聘请早年就读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曾任职国立北平图书馆和西南联大、同济大学、湖南大学和中正大学等多所国立知名大学图书馆的张树鹄先生任沪江大学图书馆主任。
抗战期间,为安全起见,沪江大学图书馆多年珍藏的中西文典籍,化整为零,分置各处;虽经相关人员的努力,但仍多所丧失。1946年4月,沪大返回杨树浦校址上课后,图书馆存放各处的图书,也分头运回,加以整理。由于图书、刊物多有损毁,目录卡片尤其零乱,故图书馆的整理工作极其繁重。但在图书馆委员会的督促指导和图书馆代理主任潘甫澄、新任主任张树鹄的带领下,图书馆工作人员通力合作,不辞辛劳,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努力,至1946年秋季开学时,一些重要的编目图书、杂志及各项目录卡片已整理完毕,图书馆基本上能为师生提供阅览与流通等服务了。
在复员期间,图书馆增加了工作人员(1946年秋季学期为6人,1947年春季学期为7人),重新设置部门,即分设总务部、编目部和阅览部,同时明确各部、各工作人员的职责,故图书馆复员的各项工作(包括新书刊采访、新旧图书图书编目、整理书库、增设阅览室)之效率得到了保障。
1946年秋图书馆开放阅览以来,来馆阅览人数大增。据统计,每日平均到馆阅览者达690人次,尤以晚间来馆之读者为多,以致阅览室原来的288个座位异常紧张,故在阅览室增加大阅览桌6张、椅子72把,使容纳读者数增至360人。另外,还将原一楼只置放少数报纸的阅报室改为期刊阅览室,陈列中西文新刊(共240种)。期刊阅览室后面的小房间则辟为国际关系图书馆,专供教职员参考、阅览和研讨之用。期刊阅览室和国际关系图书馆于
另外,图书馆书库容量有限,书架不敷,加上图书又未能以合理次序排列,以致书架极为拥挤,读者找书费时费力,特别影响图书流通。为此,自1946年秋季学期开始,书库逐渐加以整理,渐次改进,除设法增加10只双面书架外,还将中西文图书杂志分开排列,已编目的置前,未编目的在后。
图书馆复员期间,以少数之人员,整理多年来积压零乱的工作,虽任务繁重,但全体图书馆员恪尽职守,黾勉从事,最终使得图书馆各项事务,均依照计划,顺利得以推进。[[10]]
3 馆舍的扩建与“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命名
沪江大学“图书馆之兴建,刘校长尤感切要。故曾竭力募款,乃见其成。方思再图扩充图书设备,熟料夙志未酬,以身殉职。[[11]]”
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秋天,沪大学生人数达到了1072人,原图书馆迫切需要扩大。校长凌宪扬于
另外,沪江大学“刘故校长逝世十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决定向校政委员会建议,恳请学校酌办一些事项,具体为:“募款扩充图书馆建筑,定名湛恩纪念图书馆;增设专室,设置刘故校长所最注重之国际问题书籍,并定名为‘国际问题专室’;另辟露天阅览场,为阅读报章杂志场合;所有书架,应予更换钢质;向本校及刘故校长之中外友人,捐赠书籍刊物;特请名家为刘故校长塑像装置馆中,另辟一室布置刘故校长生前所用之家具、书籍等,以资纪念。[[13]]”扩建图书馆,亦是为完成刘湛恩校长的未竟之愿。
到1948年上半年时,预定的300亿法币募捐目标已经达到,但在通货膨胀下,要达到原来的设计方案此时已需500多亿法币,结果只得先行开工,将一部分不太需要的工程暂缓。图书馆东侧扩建工程由时为(上海)兴业建筑事务所建筑师、后来成为中国当代建筑大师的戴念慈设计,
至此,沪江大学图书馆已成一座完整的晚期哥特式大楼,其建筑面积达
母校号召每个曾在沪江大学上过学的人加入其中。有些人可以给一扇窗或一扇门,有些人可以拿出他的藏书,还有些人可以提供千把块砖。如果每个人都献出他的爱心,这幢建筑就会更加美丽,因为它代表了沪江子弟对沪江本身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共同挚爱。而且,它还体现了为之所建的人——刘湛恩的崇高和功绩。[12](202-203)
“湛恩纪念图书馆”是沪江大学纪念刘故校长的正式场所,其塔式门厅内的刘校长油画遗像,令入馆之师生驻足徘徊。济济学子们“**在这个图书馆里缅怀先贤,勤求知识,步这位先贤后尘,立德、立行、立言,献身给社会、国家和整个人类。[[16]]”。这样,沪江大学图书馆具有梁启超所倡导的“培养公德”和“开启民智”之双重功能,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在沪大校址上发展起来的上海机械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前身之一)将其图书馆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提供了源头活水。
4 结语
1937-1949年的沪江大学图书馆,历经抗战时期的坚持和战后的复员、发展,虽面临许多困难,但学校当局和全体图书馆人众志成城,毅然决然,保护了学校的图书资料,保障了全校师生的文献所需,最大限度地保住了沪大图书馆多年来各方辛苦劳作积累下的无形与有形资产,为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中沪上新组建的一些大学图书馆,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如馆藏的83525册中文图书、48315册的西文图书成为后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学院、华东政法学院等院校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精神财富(如“湛恩纪念图书馆”大楼的教化意义),也为当今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主馆——湛恩纪念图书馆作为学校乃至上海市的爱国主义教育窗口奠定了历史的基础[④],从而可最大限度地弘扬刘湛恩烈士热爱祖国、敬业乐群、不畏**的精神风范。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①]关于沪江大学图书馆早期的发展详情可参看笔者的拙文《沪江大学早期的图书馆——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发轫》(载《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②]刘湛恩(1896.12-1938.4),湖北阳新县人,1922年8月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在南京东南大学执教。不久,被聘为中华***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大力提倡教育救国。1928年起任上海沪江大学校长。“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被推为上海各界救亡协会主席。1938年南京伪维新政府成立,拒绝出任教育部部长,同年4月7日在上海遭日伪**狙击殉难,4月12日****行政院对刘湛恩的殉国议决:“公葬;明令褒扬……;查明遗族议恤。”新中国成立后的1984年,上海市民政局追认刘湛恩为革命烈士。1985年4月3日,民政部批准刘湛恩为抗日革命烈士,并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
[③]
[④] 1991年,上海理工大学前身之一的上海机械学院图书馆再度被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关于“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历史详情可参看笔者发表在《上海滩》2010年第7期上的拙文《“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前世今生》),著名书法家、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先生题写了“湛恩纪念图书馆”匾额,供全校师生瞻仰的刘湛恩塑像被安放在图书馆大厅。2007年,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搬迁到新落成的图文信息中心大楼主楼。2009年12月8日,这所新图书馆正式挂牌“湛恩纪念图书馆”(顾廷龙先生题写的“湛恩纪念图书馆”匾额悬挂在图书馆新馆的大厅里,由此匾额拓印的“湛恩纪念图书馆”几个大字镶嵌新馆南门、西门的门厅上方),同时著名文艺理论家、原上海市作协主席徐中玉先生受聘为“湛恩纪念图书馆”名誉馆长。
[1]吕绍虞. 最近之上海图书馆[M]. 上海:中国图书服务社,1938.
[2] Wiley E. E. Three Pairs of Hands[M]. Nashville of Tennesses:Broadman press, 1948:89-90.
[3]沪大商学院扩充图书馆[J]. 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 1940, 14(4):25.
[4]王立诚. 沪江大学简史[M]. 上海:上海理工大学,2006:98-99.
[5]沪江大学圕取出大批图书[J]. 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 1939, 13(4):19.
[6]沪江大学取出大批图书[J]. 真光杂志, 1939, 38(1):36.
[7]**敎上海四大学联合图书馆近讯[J]. 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 1939, 13(5):21.
[8]卡耳. 课余随笔[J]. 沪江大学年刊, 1943:102.
[9]孙炳枢. 沪江花草·图书馆[J]. 沪江大学年刊, 1945:182.
[10]张树鹄. 复员后的本校图书馆[J]. 校讯, 1947, 2(3): 4-7.
[11]凌宪扬. 私立沪江大学为纪念刘故校长扩建湛恩图书馆募捐缘起[J]. 校讯, 1947, 2(8):7.
[12](美)海波士. 沪江大学[M]. 王立诚, 译. 珠海:珠海出版社, 2005.
[13]刘故校长逝世十周年纪念筹备会消息[J]. 校讯, 1947, 2(7):3.
[14]扩建湛恩图书馆募捐运动:为刘故校长逝世十周年纪念[J]. 校讯, 1948, 3(1): 4.
[15]陆士雄. 沪江之歌——沪大音乐会最精彩的一幕[N]. 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