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古今中外,凡学术研究之集大成者,一般都非常重视搜集和利用文献资料。中国儒家经典《论语·八佾》中记载着孔子的一段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孔子论事有据、注重文献的治学精神可见一斑。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牛顿所谓的“站在巨人肩膀上”,现在解读为:充分地占有和利用文献资料,从前人研究的“终点”中找出自己研究的“起点”,从而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就。

上述孔子和牛顿的言论,充分说明文献资料搜集工作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搜集文献资料的方法很多,其中文献信息检索是最主要的方法。文献信息检索在学术研究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第一,文献信息检索有助于学术研究新手的成长;第二,文献信息检索可避免重复研究与重复报道;第三,文献信息检索有助于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质量的提高。

在学术研究中,文献是研究工作的起点,又是研究工作的终结,其作用贯穿于学术研究的全过程。文献信息检索与作为科学研究工作的程序之一的学术论文写作又是相辅相成的——文献信息检索(沉浸在文献中)的最终目的之一是撰写学术论文,论文的写作与发表的过程有助于作者在文献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且当今学术论文“正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新手们所热望的东西,同时也是他们被训练的目的”2

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纷纷将原隶属科研部门的**机构划归图书馆,实现图书**统一归口管理,这标志着高校图书馆由服务教学为主进入到服务教学科研的时代。198110月,教育部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提出高校图书馆的任务之一是“开展查阅文献方法的教育和辅导工作”,第一次把文献检索的教育任务和高等学校图书馆联系起来。一部分高校图书馆也开始为学生开设专门的图书馆用户教育课程——文献检索与利用(以下简称“文检课”)。198310月上旬,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召开专题研讨会,认为高校应开设文检课。198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84〕教高一字004号),之后的1985年、1992年、1993年国家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就文检课又先后颁布3个文件,从而使文检课在更大规模和层次上展开,并在高校产生重大影响。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不仅有“四当”之说(详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大世界里的丰碑——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前生今世》第八章第一节),更有“校园里另外一种教授”之誉,其主要任务在于支持教学与研究,它有责任使图书馆的资源被充分利用与合理使用。为此,图书馆用户教育成为当今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其开设的文检课等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则是用户教育的主要形式。不过,基于“开放科学”“世界图书馆”理念和国际图联发布的《数字素养宣言》,高校图书馆为学生开设的文检课不能仅停留在教授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这个层次,应当提升,即应该为提高学生的出版素养、数据素养等信息素养服务;在文检课教学中,应当将文献信息检索看作学术研究的基本要素,并置于整个学术交流活动的链条中。

16年前,笔者在编写文献检索课教材时,就试着将“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置于同一体系的叙说框架中,将之命名为《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并于20068月出版。之后其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版又相继付梓。作为一名图书**工作者,笔者当然也笃信:像图书馆的其他服务工作一样,这类教材的编写,不仅是技术活、体力活,而更应该是“心活”。拙著倍受师生的青睐,先后被全国近400所高校选为相关课程的教材。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万物不会有尽善尽美者,本书自不例外。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信息环境的变化(如“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出现、“大数据”浪潮、“开放数据”运动)、学术生态新出现的不和谐之声(如“同行评议”造假,地下“论文工厂”的出现),再加上教育部于20151231日颁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进一步明确高校“图书馆应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笔者在学术研究、教学实践、编辑出版、图书馆服务等活动中,逐渐发现《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第七版)》已有一些不合时宜之处,亟须修订。

第八版保留了前面几个版次的主要特点,如第五版“无缝嵌入”不少与学术出版相关的知识点,更着重对第七版中的一些术语、叙述在科学性、确定性、规范性等方面进行改进,对部分章节内容进行删减、调整、更新、补充。关于本书各章的进一步阅读材料和更多的信息,可浏览本版次网页,具体网址为:wjk.usst.edu.cn/8thed/list.htm

探究文献信息检索之方法是众人之事,必须善于撷取他人之长,同时,介绍文献信息检索之技巧又是个人之事,须推陈出新,善于阐发一己心得。因此,本书虽是融百家之长于一炉,但我们更求炼特色之钢而铸剑,以形成独特的风格,给出一些“人所未提”的新信息,传递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思想、新观念,力避当今国内教材编写普遍存在的拼凑和功利性等弊端。

目前,编写教材被一些人视为一种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童子小道”,且广被诟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最后一位大师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 1911—2008)曾经说过:“要想了解一个新的领域,就写一本关于那个领域的书。”3 惠勒的惊人之语与我国南北朝北齐的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之“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亦诠释了笔者“偏向虎山行”的心境:所有言说与文字的努力,除了要表达自己已经了解的一切之外,更是要力求明白自己尚有多少不曾了解的事物。

本书能够如期完稿、付梓,与笔者的文检课教学同仁的大量付出息息相关。当然,也应特别感谢本书前几个版次的合作者。另外,也得感谢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为本书付出辛勤劳动的出版人。他们不仅是当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支持者,更是培育中国图书**学之树,使之挺秀成荫、汇入中华文化之林的最可敬的园艺师。

本书的书稿虽几经修订、改版,但斧凿之痕仍不时可见。由于编著者的学力和学识的局限,加上时间仓促,书中一定存在纰漏或不足之处,谨请专家与读者批评、赐教。编著者电子邮箱为:wxr272@163.com402838163@qq.com


王细荣   

20225月  

注释与参考文献

1 本书第一版至第七版的前言可浏览在线资源:wjk.usst.edu.cn/jcjs/list.htm

2 弗拉斯卡-斯帕达:《历史上的书籍与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53页。

3 田松:《一代宗师魂归量子世界》,载《南方周末》,2008424日第D26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