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注能否插在正文中

发布时间:2022-09-21浏览次数:740

唐仲江


今天看书时,正文中有一个很多人都没注意到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觉得有必要说一说,否则很多人可能会犯同样的错误,或者是这样的错误摆在眼前也发现不了。现将有问题的句子摘录如下:

在谷物法律的问题上大获全胜后,棉都(曼彻斯特市的别称——译者)为瓦特打造了第四座也是最后一座雕像。

标准《学术出版规范 中文译著》(CY/T 123—20154.4 注释部分截图

句中译者很贴心地在棉都之后加括号对其进行了解释,即曼彻斯特市的别称。不过,笔者要说的是,译者的想法很赞,但方法不对。因为,根据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学术出版规范 中文译著》(CY/T 123—2015注释部分的4.4.5规定:译者注不应使用正文夹注形式。上文中的曼彻斯特市的别称——译者,就属于典型的译者注使用了正文夹注的形式。而且,该标准中使用的是不应,而不是常见的、让人似乎还能狡辩的不宜之类的表述,所以,如果译者注放在了正文中,那就是错了,质检扣分没商量!

译者注不能放正文里,那应该放在哪儿呢?对此,行业标准《学术出版规范 中文译著》注释部分的4.4.3规定:译者注宜与原文注释采用不同的注码序列。所以,比较简便的方法是:把译者注放在脚注里就可以了,不过要用与原文注释不同的注码序列。也就是说,假如原文注释用的是这样的序列,你只要跟它不同就行了,别的什么序列你爱谁谁。

有读者朋友可能会问,译者注为啥不能使用正文夹注的形式呢?依笔者愚见,这大概是出于保持原文连续性和完整性的考虑。否则,看书看着看着突然冒出一个括号加了一个译者注,很影响阅读的效果。特别是译者注比较多的话,那就更是如此了。放在脚注中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感兴趣的读者自然会去看注释,不感兴趣的人完全可以忽略而继续往下读。

有读者朋友可能还有疑问,译者注为啥要采用跟原文不同的注码序列呢?这个其实很好解释。老外的书很多都是每一章的注释连续编码,有的甚至是整本书都连续编码,假如放在注释里的译者注的编码跟原文一样,就会造成极大的混乱,甚至是错误。因为老外的书经常出现类似于见注这样的表述,假如你在注之前加了一个使用相同编码的译者注,则原文的注就自动变成了注,这就会出现对不上号的情形。一处错,那必定是全书皆错。因此,我们不仅要知道标准是怎么规定的,而且还要去琢磨一下它为什么要这么规定。不管是国家标准还是行业标准,它既然作出了这样的规定,必定不会是一两个专家拍拍脑袋就决定的事情,而是汇集了众人智慧以及实践经验的成果。

本文提到的是一个绝大部分译者、编辑都会忽略的问题,我还是那句话:对于译者,人家的重点是把国外的文字翻译得信达雅,对于编辑出版中的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不了解是很正常的,否则就是勉为其难了。但对于编辑而言,你是专门吃这碗饭的,常用的国家标准也就《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这两个,常用的行业标准大概五六个,就这么一点东西你都不去认真地看,仔细地琢磨,那你如何让经你之手的文章或图书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呢?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唐小编”(2022-09-19),阅读原文

  •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