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发布时间:2009-06-01浏览次数:45


图书**工作包括当今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工作和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本书所言的图书**工作仅指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即一切文献信息服务、研究与技术工作;所言的图书馆,指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所言的图书馆员,指从事图书馆工作、信息服务和**服务的人员。

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曾经讲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花费其全部的积蓄,买了一根金羽毛。他非常珍视这根金羽毛,就将它插在帽子上。有一天,他戴着帽子出去,突然刮起一阵狂风,吹走了那根金羽毛。情急之下,他遍地寻找也了无踪影,最后只得黯然神伤地回家。接下来的日子,他总是一筹莫展地思索那根珍贵的金羽毛是什么时候吹走的,掉到哪儿了,有没有被人捡走了,除此之外,他便无事可做。

现在许多向着现代化狂奔的人认为,一些工作,如写作、绘画、音乐、舞蹈等,就是他们值得潜心投入甚至倾注毕生心力去追逐的金羽毛。在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那些选择图书**工作作为自己职业的人,是否就意味着其金羽毛被风吹落,曾经梦想的翅膀断落了呢?

不!他们帽子上的那根金羽毛还在。因为“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他们的工作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家园,一样的令人心仪。随着信息文明的到来,21世纪的图书**工作者不只是文献世界的守望者,更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者、开发者;他们除了“借”书之外,还“借”给读者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具有的素质是条理性、秩序感、辨别细节的能力和献身精神;他们要控制信息洪流,与读者或用户分享感情、思想与境界。总之,他们的工作绝不逊色于那些塑造人类灵魂的作家、艺术家,他们的帽子上永远插着金羽毛。“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是当今在寂寞路上坚持前行的图书**工作者的真实写照。

在全面信息化的21世纪,古老的世界图书馆理想[i]已差不多成为现实。此时,如果想要成为一名精业乐业的图书**工作者,终身学习乃必修之功。不论是你在学校里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或在其他职业领域中掌握的本领,或在过去的图书**工作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感觉”,都不足以一劳永逸地应对当今数字化时代的图书**职业生涯的需要。或者说,不管是图书**领域的老将,抑或是图书**界的新兵,面对图书馆工作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或许会茫茫然,感觉无所适从。但我们如果在学习上具有放眼一切的宽阔眼界,即基本理论笃学,现代知识先学,业务技能深学,那么抵达“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境界还会遥远吗?

10年前相比,如今的图书馆工作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图书**一体化”的机制已由传统的以文献资源为核心转变为以用户服务为核心。这就要求图书**工作者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即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方法论知识。专业知识是指从事图书**工作必备的学科专业知识、法规知识、信息管理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工具性知识(当前主要指外语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基础知识(主要指基本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方法论知识指科学的认识方法、分析方法和传递方法。

一个人知识效用的发挥与其知识结构直接相关,而个人的知识结构方面,同样遵循木桶理论。对于一些存在某类知识缺陷的人来说,其发展总是存在瓶颈,在能力发挥方面必将受到制约,图书馆员也不例外。因此,图书馆员要完善知识结构,首先要突破的也应该是其知识结构方面的“短板”。对许多图书馆员而言,他们的“短板”,就是从事图书**工作的专业知识,是实际工作中需要掌握的工作技巧和工作艺术。这亦正是本书所要奉献给读者的。

本书的内容几乎涉及当今图书**工作所有领域,具体包括图书馆传统的与现代的服务工作、图书馆用户教育、文献信息检索、科技查新、现代图书**技术、图书**研究与学术交流、图书**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条约等。全书体现了图书馆学、**学新理论在图书**工作实践中的应用,凸显了现代技术给图书**工作带来的无穷魅力,践行了文献合理利用与知识产权保护两者之间平衡之理念。

本书的编写,大致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

l针对图书**工作的不同内容,尽量按照历史顺序和逻辑关系,从微观到宏观,从工作实践到理论研究进行体系的安排;

l突破传统观念,反映图书**一体化的工作模式,践行大图书**系统的理念;

l注重图书馆学、**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在图书**工作实践中的应用;

l强调新技术的应用对图书**工作现代化的必要性,同时也关注其人文性的一面;

l突出现代图书**工作以用户为中心和其服务性与学术性并重的特点;

l将图书馆设施、使用者,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考虑;

l竭力在文献合理利用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l力求信息的完备与叙述的简洁的统一(略去一些法律、法规、宣言和规则等的全文,代之以其全文浏览的URL地址)。

如果要说本书有什么新颖之处的话,那就是其基于图书**一体化之观念,将众多零碎的、分散的现代图书**工作经验、技巧与方法和谐地置于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中,从而一步步把读者引向规范地、科学地、愉快地为自己选择的事业而不懈努力的通途。

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有一句名言:书有书之生命,书籍的产生是由研究和写作之间内在逻辑所决定的。然而,对本书而言,其未来的命运则更多地取决于读者对它的承认。当然,我希望,本书能使读者得到满足和快乐,更能让他们于阅读的不经意间摄取其阈下信息。如果这个庞大且富有挑战的工作能以“四两拨千斤”之功效引起图书**界同仁的注意,那将是我们全体编撰人员最大的欣慰,本书潜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本书由王细荣先生负责制定撰写指导思想,拟定全书框架。编写的具体分工如下:

王细荣:第1章,第6章,第8910章,第12章,第13章;

  玲:第2章,第14章;

毛晓燕:第3章;

  勤:第4章,第5章;

  莉:第7章;

  眉:第11章;

全书由王细荣负责统稿、整理和润色。

上述参加编写的同志都来自图书**工作的第一线,具有厚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我期待读者们的批评、赐教,电子邮箱为:wxr272@163.comwxr272@sjtu.edu.cn

本书能够以现在的模样呈现在读者面前,应归功于潘新先生对图书**事业的长期关注和作为出版人的眼光;当然,全体编撰人员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亦不可或缺。另外,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同行的著作、博客。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衷心的谢忱!

 

王细荣

20094

注释

[i]“世界图书馆”(Universal Library,或译为“寰宇图书馆”、“普世图书馆”)概念最早由近代植物学和动物学的奠基人之一、瑞士苏黎世大学生物学教授和医生康纳德•格斯纳(Conrad Gesner)于1545年在他的《世界总书目: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全部书籍目录》(Bibliotheca universalis seu Catalogus omnium scriptorium locupletissimus in tribus linguis, Latina, graeca et hebraica)一书中提出。之后,法国的图书馆学先驱加布里埃尔•诺代(Gabriel Naudé)、德国的著名思想家和西方近代图书馆学奠基人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等都在图书馆管理实践中践行了这种世界图书馆理念,即将无所不包的文献资料用细致的分类语言标引,组成“世界百科知识体系”。尽管他们计划还没能完全变为现实,但今天许多基于互联网、搜索引擎和数字图书馆技术的数字图书馆工程,如世界数字图书馆(World Digital Library)、谷歌图书搜索(Google Book Search)、维基百科(Wikipedia)、古腾堡工程(Project Gutenberg)、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世界图书馆(Carnegie-Mellon’s Universal library)等,已距离世界图书馆的理想很近了。


  •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