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发布时间:2014-07-01浏览次数:68

湛恩纪念图书馆是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的“馆中之馆”,目的是为了纪念上海理工大学前身之一的沪江大学(简称“沪大”)首任华人校长(也是中国教会大学中首位华人校长)、爱国学人刘湛恩烈士,最早命名于20世纪40年代末。

上海理工大学的历史渊源,可上溯至1906年美国***南北浸会共同创建的上海浸会大学堂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Erich Paulun)博士创建的德文医学堂。上海浸会大学堂后来发展为沪江大学德文医学堂历经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德文医工学堂、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中法国立工业专科学校、中法国立工学院、私立中法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发展为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简称“上海高机”)。

沪江大学最初是基于西方传教士所信奉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理念,实行通识教育的文学单科大学,后发展为分科的文、理、商综合性大学。她那风景如画的校园和国际化的学习氛围一直为世人所称道,难怪沪江大学科学馆(今校职能部处办公楼)的规划设计者、理科主任与化学教授梅佩礼(Fred Carleton Mabee)欣赏美国浸礼会海外差会干事,在20世纪20年代任沪江大学校董的弗兰克林(James Henry Franklin)博士那句具有教育与励志双重意义的校址赞词:“Every ship that goes to Shanghai must pass within full view of the College; any thoughtful student on such a campus is compelled to live in a large world. ”[1]其中译文已为今日香樟园内的不少师生耳熟能详:“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必须在这所大学的视线内经过在这样一个校园里,任何有思想的学生都不能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2]这段赞词的英文、中译文如今分别被镌刻在今日上海理工大学校史馆和校长办公楼门厅正面的墙壁上,时刻向上海理工大学的师生和来访者述说着香樟园那道经久不衰的国际化风景线。

大世界”的沪江校园俯瞰(1934年)

1952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3]的方针,上海理工大学的两个源头——军工路516号的沪江大学和复兴中路1195号的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都被调整为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新型工业技术学校。之后,这两所学校又分别发展为华东工业大学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简称“上海机专”)。

19965月,两校又受命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199922日,经上海市政府批准,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上海理工大学。20037月,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简称“医专”)、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简称“版专”)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并在这两所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组建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现为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和出版印刷学院(现为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至此,包括上海理工大学和医专、版专的上海理工大学系统正式形成。

几经努力和发展,如今的上海理工大学有主校区(军工路516号)、南校区(军工路334号)、北校区(军工路1100号)和复兴路校区(复兴中路1195号)四个校区。每个校区均设有图书馆,其中矗立在有“大世界”之誉的主校区的刘故校长纪念丰碑——湛恩纪念图书馆,为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主馆,是上海理工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能让广大用户感受到刘湛恩校长“斯人已远,德行长存”。她不仅是构成学校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陶冶学生**、培养读者爱国荣校品格的重要平台。

刘湛恩于18961212日(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八)出生在湖北阳新县白沙镇刘福七房村的一个家道中落之家。其祖父是一个财主,但染上了烟酒嫖赌的恶习,到刘湛恩6岁时,家业已荡然无存。而其**刘会坌则异想天开,欲将他的母亲罗芬清出卖。迫不得已,母亲于1902年携他和妹妹逃到汉阳,以帮佣为生[4]。不久,刘母到汉阳普济妇孺医院做杂役,其间随该院医生、美国浸礼会女差会代表艾米莉·白桃(Emilie Bretthauer)学习医护知识,并于1910年通过考试,取得博医会护士资格,从而从杂役升为护士,再到护士长,后又随白桃医生赴四川叙州(今宜宾),任明德医馆(1925年正式命名为“明德妇孺医院”)护士长[5]。受母亲发奋向学和救死扶伤精神之感染,刘湛恩从小刻苦好学,誓志效法,先在汉阳浸会小学上学,1906年便只身赴九江入同文书院。虽时年仅10岁,但因天资聪颖,学行俱佳,加上对各项服务工作异常热心,深得学校当局的器重,后被诺立女校聘兼任教职。少年刘湛恩亦极富革命思想,曾积极参与1911年的辛亥运动。1913年,因爱国热情而停止学业,投笔从戎,参与护法战争,并在某部任下级军官。半年后,深感继续学业的重要,遂放弃军中生活,回同文书院。不久考入苏州东吴大学。191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东吴大学理学院,并获得资助赴美留学深造。先继母志习医,后入芝加哥大学改攻教育硕士,期以此为强国之本[6]。留学期间,轶事颇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Woodrow Wilson)就中国青岛问题赴芝加哥演讲。刘湛恩和当时还是朋友的王立明一同前往聆听。但威尔逊总统始终未提及青岛,于是刘湛恩便愤然起立,质问威尔逊总统:“How about our Qingdao?”这举动马上引起了现场听众的骚动,警察遂逮捕了刘湛恩,不过后来经他的一番辩论,最后化为无事[7]19222月,在美国总统哈定(Warren Gamaliel Harding)的一次演讲会上,刘湛恩当场质问,批评美国所谓的“公正立场”,从而崭露头角。另外,他也曾与爱国留学生一起,为维护国家在山东的主权举行反对列强的游行示威。19228月,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即回国,先在南京东南大学执教。不久,被聘为中华***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大力提倡教育救国。19282月,正式就任沪江大学校长。嗣后,他向****立案,让沪江大学“合法化”致力革新校务,强调师生团结、民主、进步、学术自由积极支持男女同学制,倡导开明活泼的学风号召学生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建设祖国执行**课的选修和不计学分的规定建立从幼稚园到高中的一整套教学实验体系扩充设在附近农村和工厂区的社会服务中心。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翌年的淞沪“一·二八”抗战中,他积极参加上海各界人民抗敌后援会的工作。19337月至19343月,应美国“沪江大学创办人委员会”(Board of Founders of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邀请访美,向美国20多个城市和大学介绍中国局势,揭露和控诉****主义侵华罪行,其间获美国丹尼森大学(Denison University)法学荣誉博士学位。1935年北平爆发“一二·九”******,与马相伯、沈钧儒、周建人、陶行知、邹韬奋等283人联合发表了《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被推选为上海各界救亡协会理事、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负责人、中国***难民救济委员会主席、国际红十字会副会长。他全力以赴开展慰劳伤兵、救济难民、安抚流亡学生等工作,获得国际红十字会的赞扬。其间,还将辗转获得的一些外国记者和教会人士所拍摄的南京大屠杀罪证照片公诸于世。1938年初,汉奸温宗尧在筹建伪南京维新政府时,邀刘湛恩出任教育部长,遭到刘的严辞拒绝,并晓以民族大义,告诫他们悬崖勒马,为此,遭到日伪的威胁恫吓。同年47日,被日伪组织的**枪击,壮烈牺牲。中外人士为之震惊,不少国内外报刊不惜版面登载这一消息和一些著名人士的悼念专文。49日遗体入殓时,上海市各团体同赠挽联:“为国牺牲”执绋送殡者有3000余人之多[8]。 除了上海的丧礼外,中国的武汉、香港,美国的芝加哥、纽约、***,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地都举行了追悼会。当时****所在地武汉举行的追悼会,所接挽联花圈甚多,其中有***和宋美龄所送的。****行政院还于1938412日对刘湛恩的殉国议决:“公葬明令褒扬……查明遗族议恤。”[9]****也明令在沪江校园内为刘湛恩建纪念碑。但这在已沦为孤岛的上海自然难以实现,故刘湛恩遗体只能被安葬在虹桥公墓,并按**徒的礼仪习俗在坟头立一个写上他名字的木质十字架。1940年,沪江大学重庆同学会在嘉陵新村建造刘湛恩纪念建筑刘庄,并于刘湛恩逝世两周年纪念日举行落成典礼(孔祥熙、张伯苓等到场致词)。194710月,沪大师生在虹桥公墓刘湛恩墓前树立一座白色大理石墓碑,上面镌刻着:“刘故校长湛恩博士之墓”。同年,为纪念刘湛恩生前的功绩,鼓励沪大学子勤奋向学,沪大组织成立“湛恩荣誉学会”[10]1948年,位于沪江大学校门外的乡村中心“湛恩村”动工兴建。1984年,上海市民政局追认刘湛恩为革命烈士。19854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刘湛恩为抗日革命烈士,并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19981212日,刘湛恩纪念墓碑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落成。201047日,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516号校区主干道被命名为“湛恩大道”。2015824日,刘湛恩又被国家民政部授予“著名抗日英烈”称号,成为民政部公布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唯一的文教界名流。

左图:沪大师生在虹桥公墓所立的“刘故校长湛恩博士之墓”碑(1948年)

右图: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内的刘湛恩纪念墓碑(1998年)

刘湛恩主政沪江大学10年间,为沪大的发展呕心沥血,不遗余力,确立了教会大学中国化的“沪江模式”,无愧于知友邹韬奋送其的“格索林”称号。192829日,刘湛恩在沪江大学春季学期的开学典礼上,最初提出了他所设想的沪大“四化”办学模式,即“学术化、人格化、平民化及职业化”[11]1928225日,他又在其校长就职典礼上,发表题为《大学的使命》之演说,阐述沪江大学今后办学的三大使命:培养人才、研究学术和改造社会[12]。随后,他顺应时代潮流,在沪大推行自己的“中国化”校政改革,倡导“积极的、前进的、建设的、牺牲的”的沪江精神,提出建立“沪江大家庭”的口号。刘湛恩的这些“沪江模式”之办学理想,直接或间接促成沪江大学**的图书馆大楼之建成、校内各专业图书馆的创设、民众图书馆(沪东公社民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流通图书馆的设立以及抗战初期沪江大学与圣约翰大学等教会大学联合图书馆的开办,即在一所大学内,设立不同性质的图书馆,为相应的师生和民众提供服务。

鉴于刘湛恩的民族气节和对沪江大学的贡献,抗战胜利后的19493月,他生前主政学校时建造的图书馆大楼扩建工程完工、启用,并被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以表达后人对他的景仰和怀念之情。19911110日,上海理工大学前身上海机械学院图书馆再度被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2008411—30日,“刘湛恩校长生平图片展”在图书馆大厅首展。2009128日,“湛恩纪念图书馆”新址又在上海理工大学图文信息中心大楼挂牌。

图书馆制作的“追忆革命先烈·刘湛恩烈士”展板(20115

悬挂在湛恩纪念图书馆一楼大厅内的匾额

湛恩纪念图书馆一楼大厅一隅(2009128

湛恩纪念图书馆大厅“刘湛恩校长生平图片展”吸引师生驻足观瞻(2009128

屹立在“大世界”里的湛恩纪念图书馆,尽管因学校的变迁和发展而历经新旧更迭,但她始终是呈现在黄浦江滨的一道独特风景,为一批又一批学子所享用、观仰。大学系统图书馆格局下的湛恩纪念图书馆,更是气象万千,风生水起,其中的图片展览、展板巡展、在线声像点播、名人讲座、真人图书馆(Living LibraryHuman Library)等服务举措,让读者潜移默化地接受包括命名对象刘湛恩在内的革命英烈、仁人志士、名人大家等在工作、学习、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良好习惯、科学方法和崇高品德,并将他们作为榜样。这样,湛恩纪念图书馆在昭示刘湛恩丰功伟绩的同时又收藏满足读者基本学习、研究需要的资料,使读者陶冶情操的同时又能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进一步提升了其社会教育职能。如今,湛恩纪念图书馆已成为上海理工大学莘莘学子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衣、食、师、友”,备受他们的青睐和好评:在学校2010—20138次对各职能部处满意度的网上测评中,图书馆前7次测评中5次名列第一,2次第二,第8次(学校已不公开排名)满意度比第7次满意度也呈上升趋势在图书馆网站留言板和学校“尚理沪江BBS”上也经常出现表扬图书馆的帖子。这或许是对这位致力更新,倡导学用并重的爱国主义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刘湛恩烈士的最好纪念。

 “历史是以时间轴展开的一系列事件,既包括过去,也包括正在发生的现在,还包括即将发生的未来”[13]。故本书虽然总体上是一部图书馆建设实践的著作,但它同时也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图书馆史书——以当今视野追忆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历史,以历史镜鉴反思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当下。历史书写最终要归结到具体的人[14],本书自不例外。不过,本书涉及的人,不仅有名人大佬,也有平民草根(参见本书的《人名索引》)。笔者正是通过这群需要想象才能还原的具体“小人物”,将那些别人不曾注意到,但又具体清晰的客观存在建构为牛顿所谓的“巨人肩膀”。


注释与参考文献

纪念图书馆即名人图书馆,按照建馆方式,目前我国名人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可以划分为慈善组织和知名人士捐助建馆、依托普通图书馆的“馆中之馆”和经政府批准为著名人物建立的纪念性图书馆等3种基本类型(参见:姬秀丽的《我国名人图书馆的发展模式研究》,载《现代**》2012年第3期)。

19053月,代表美国***南北浸会两个总部的联合委员会通过一项声明:美南浸信会华中差会和美北浸礼会(即“美国浸礼会”)华东差会联合在上海办1所大学和1所神学院。大学的英文名为Shanghai Baptist College,中文名为“上海浸会大学堂”神学院的英文名为Shanghai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 ,中文名为“上海浸会学道院”。19061月,校董会会议决定神学院先行开办,并置地建校。19068月,在上海东北郊外松浦(今复兴岛运河)西北岸土塘东侧,购地建造校舍。1016日,在虹口北四川路赁屋办学的上海浸会学道院正式开学(此后,沪江大学以1906年为学校创办之年)。19077月,学道院陆续迁至尚未完全竣工的新校园。1909210日,大学正式开学。191161日,校董事会会议决定:上海浸会大学堂与上海浸会学道院从1912年农历新年起合并,魏馥兰(Francis J. White)被选为整个学校校长。1914年春,已合并的两校正式确定中文名为“沪江大学校暨道学书院”,英文名为“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1915年,校董会决定,中文校名改为“沪江大学”,英文名为“Shanghai Baptist College”,简称“Shanghai College”,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1931年,学校英文名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

德文医学堂创建于1907年,是外国人在上海不用教会名义创办最早的高等学校,其德文名称为“Deutsche Medizinschule für Chinesen in Shanghai”,中译为“上海华人德文医学堂”,简称“德文医学堂”1908年,改为“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新建的工学堂合并,校名改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

上海理工大学主校区(位于军工路516号)目前成规模的树种为香樟,故有“香樟园”之称。不过,杨柳、梧桐都曾先后是这片校园某一时段种植的主要树种。

格索林(Gasoline),即汽车上用的汽车油。因为有汽车油,汽车的引擎才能驱动汽车疾速向前。刘湛恩行事之热心与毅力,犹如使得汽车引擎砰砰作响的汽车油一样邹韬奋称其为刘湛恩的精神所在,需要在沪江大学内大为宣传。关于“格索林”称号的详细说明,可参阅邹韬奋1928422日发表的《男女同学的沪江大学》(载《生活》周刊第3卷第23期)。


1[] Mabee F C. The Shanghai Baptist College[J]. Educational Review, 1916, 8(7):218–225.

2[] 王立诚. 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32.

3[] 做好院系调整工作,有效地培养国家建设干部[N]. 人民日报, 1952-09-24(1).

4[] 刘光昇(), 段宝隆 (). 亡父刘湛恩[N]. 沪江新闻, 1948-03-16(3).

5[] 刘湛恩. 我的母亲[J]. 布道杂志, 1932, 5(3):6264.

6[] 耿元学. 刘故校长湛恩略传[N]. 沪江新闻, 1948-03-16(3).

7[] 刘光

(), 段宝隆 (). 亡父刘湛恩[N]. 沪江新闻, 1948-03-16(3).

8[] 刘湛恩校长传略[M]//《刘湛恩校长纪念集》编辑组. 刘湛恩校长纪念集. 沪江大学校友会, 1988:29.

9[] 刘王立明. 先夫刘湛恩先生的死[M]. 香港:中华妇女节制协会印, 1939:3839.

10[] 沪江大学近讯:()组织湛恩荣誉学会[J]. 浸会通讯, 1947(5):10.

11[] 本年大事记[J]. 沪江大学年刊, 1928:34.

12[] 沪大新校长就职[J]. 中华***教育季刊, 1928, 4(1):7677.

13[] 孙洪刚. 在现实中追忆历史 在历史中建构未来——《外国古代建筑史》课程简介[OL]. [2014-03-26]. http://naoce.sjtu.edu.cn/teaching/arch/intro/08-4.pdf.

14[] 黄纯一. 历史书写最终要归结到具体的人[N]. 文汇报, 2014-03-25(3).


  •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