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谱康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0-12-30浏览次数:283

王细荣  缪煜清


朱谱康(1915—1998,韦氏拼音名为“Dju Pu Kong”,英文名为“Gordon P. K. Chu”),别号益民,江苏嘉定县(现上海市嘉定区)南翔人,沪江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源头之一)化学系1938届校友,世界知名的陶瓷冶金与高温材料专家,是一生心系桑梓之地、父母之邦的美籍华裔学者。他的夫人是与他同届的沪江大学生物系校友、毕业后曾一度任沪江大学生物系助教的吴秀亚(1917—2004)。

朱谱康、吴秀亚夫妇的大学毕业照(来源:1938年《沪江大学年刊》)

一、从上海走出去的世界级专家

朱谱康的**朱大经(1882—1968,字治纶),清末随其父朱祥和(即朱华夫)定居南翔仙槎桥。朱大经从上海南洋中学毕业后,于1907年考入江苏铁路公司开办的铁路学堂建筑科,1910年初以最优等毕业被派赴江苏铁路北线实地练习,后跟随詹天佑先后在九江、南昌、厦门等地修建铁路,并成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曾与叶楚伧(1887—1946)一起在上海组织反袁的铁血团,还为陈其美题写“杀身成仁 有大丈夫气慨;此心不死 是革命家精神”的楹联。朱谱**于江西九江,兄妹4人,排行**。他早年就读于江苏省嘉定县南翔公学(今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小学前身),1928年赴上海民立中学(1927年之前校名为“民立上海中学”,简称“民立中学”或“上海中学”)学习,1934年考入沪江大学化学系。在沪江期间,朱谱康每逢寒暑假回南翔老家,常与当地新办的苏民初级职业学校师生,为当地居民及失学儿童开办假期文化***。他也喜欢撰写文章,曾于1935615日出版的高中学生英语学习补充刊物《高级中华英文周报》(Chung Hwa English Weekly)第27卷第692期上发表英文文章《THE STORY OF “NECKLACE”》,于193611月在沪江大学理学院出版委员会编印的《沪大科学》三十周年纪念特号(1936年第1卷第1期)上发表论文《煤与煤之工业用途及其展望》。1937年大三结束后的暑假,朱谱康参加了“江西省大学生暑期农村服务”去了江西,但不久“七七”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相继爆发,终因战事扩大,未能返回上海沪江大学继续学业,不得以去武汉大学借读,一年后毕业。

朱谱康名列19387月武汉大学化学系参加毕业考试及格借读生名单之中(来源:《国立武汉大学一览(19371938合刊》)

随后,朱谱康便分派到设在湖南湘潭下摄司的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第二厂(即管泡厂)工作。193810月,武汉沦陷,湘潭形势危急,他奉命随工厂内迁桂林。1941年,他又随第二厂的一部分搬迁到重庆长江南岸的黄桷垭,办理制造灯泡的第二厂重庆支厂。约1943年,朱谱康被资源委员会派到昆明的工厂工作。在电工器材厂期间,朱谱康历任实习工程师、**工程师、工程师、支厂副主任等职,还曾于1944年左右加入了以“发展实业,改善民生”为宗旨,有“青年专家团”之称的“建设事业励进社”(前身为“一社”),并积极为该社《社报》投稿,为该社建言献策。在随厂搬迁的途中,朱谱康与曾获沪江大学1934学年度上等荣誉生称号(生物系一年级成绩第二名)、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的吴秀亚喜结良缘,成了白头到老的终身伴侣。在电工器材厂工作期间,朱谱康还撰写了一些与工作相关的文章,如《玻璃丝——新的绝缘品》(载《中国电工》1944年第2卷第3期)、《玻璃丝——最新优良电气绝缘物》(载《发明》1945年第3期)等。由于朱谱康为人热情真挚,工作认真踏实,在专业上精益求精,资源委员会批准他参加经济部于1944年底举行的赴美进修考试。这次考试成功被录取者有130人,分机械、电力、水利、电器制造、矿冶、化工及工矿管理等若干专业。进修化工者有20多人,其中沪江化学系的校友除朱谱康外,还有1935届的许怀均,1938届的王国琦、王学武三人。19458月,朱谱康从昆明出发,经印度加尔各答,于19459月抵达美国纽约。朱谱康先是在美国多家工厂实习,19467月进入宾夕法尼亚州学院(Pennsylvania State College1953年更名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矿业学院玻璃研究所(Glass Science, Inc.)作研究**,从事助教和研习工作。

194689日,美国版《大美晚报》(The Shanghai Evening Post and Mercury)第2版刊载的《新闻杂碎》(NEWS CHOP SUEY)中有一条朱谱康的信息

1949年,朱谱康获宾夕法尼亚州学院科学硕士学位。几年后,他又申请到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深造,后获该校陶瓷工程专业哲学博士学位。19464月,朱谱康受中国陶学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的前身)理事、后任中国陶学学会上海分会理事长赖其芳函托,与孙观汉(1914—2005)等在美国发起组建中国陶学学会美国分会,并当选为分会会计,后相继任分会书记、会长。在美几十年的时间里,朱谱康曾任位于纽约州康宁市的康宁玻璃厂(Corning Glass Works)副研究员,位于纽约州罗彻斯特市的Pfaudler公司基础研究室经理,位于纽约的美国标准公司(American Standard Corp.)陶瓷冶金实验室经理,位于马萨诸塞州丹弗斯市的GTE公司研究所玻璃及陶瓷部主任、高级照明工程专家,并逐渐成长为美国著名的陶瓷-冶金学与高温材料专家。他的研发技术拥有18项美国专利,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相关研发成果被世界各地广泛应用,如“BAS”微晶玻璃曾应用于钢材及合金,在化学反应方面可增高温度及耐力。他曾应邀为美国陶瓷学会、美国金属学会以及美国多所大学作专题讲座,在世界硅酸盐专业中拥有相当的知名度,曾是美国金属学会波士顿分会终生会员、学术委员会主席。他在美国华人团体中也颇有影响,曾任美国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会长。

二、魂牵梦绕的祖国

19481024日,朱谱康在美国填写《中国***教会大学校友信息表》时,在“DO YOU PLAN TO WORK IN CHINA?”项后,填写的是“YES”1949619日,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解放,留学美国的青年学生和科技工作者组织成立了“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留美科协)。1950年春,留美科协建立水利、金属、油脂、动力工程、陶瓷、药物化学、农经、土木、电工、医药、工具、燃料、地质、造纸、石油、制糖、物理化学、数学、物理等20多个学术小组。朱谱康也加入了留美科协,还与文和阳、刘联宝3人担任陶瓷学术小组的联络人。但因朝鲜战争爆发,留美科协被迫于19509月解散。不过,许多科协会员之间仍经常联系,互通信息,联合起来与美国政府抗争,并设法取得国内的支持,一批又一批冲破阻挠,先后回到祖国,其中就包括1955年秋回国的钱学森[1]。朱谱康得知钱学森归国的消息后,也立刻向美国政府打了回国服务的申请报告。结果,他所在的州政府出面找他谈话,告诉他:“你回中国为中共做事,全家必须留在美国,否则,必须坐牢……”朱谱康一直以来回国的梦想,终成泡影。

朱谱康在美国填写的《中国***教会大学校友信息表》基本情况部分(来源:Yale Divinity School Library网站)

新中国成立初期,朱谱康曾以实际行动支援祖国的净水事业。他的胞弟朱谱强,1923年生,19495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药学系首届药物化学专业。这时,适值杭州解放,朱谱强参加了浙江省干部学校第一期培训,学习3个月后被分配至杭州自来水厂从事水处理及水分析工作。他便写信给美国的胞兄朱谱康,请他寄一些美国的水处理先进技术资料以资借鉴。两个月后,朱谱强收到两厚册1949年美国刚出版的新书《水处理》(Water treatment)及《水质与控制》(Water Quality & Control)。朱谱强根据书中的净水与消毒的理论到实践实例,对水厂的老一套水分析与水处理方法,通过实验室试验,作了许多改进与革新,并提出了氯胺消毒法,从而解决了远程水管中余氯及细菌数长期不合饮用水标准的问题。之后,朱谱康又多次给弟弟寄去美国各水厂的净水经验总结,并去信希望在全中国逐步推广。以后氯胺消毒与断点消毒法在北京全国上水事业展览会中展出[2]

19791月,朱谱康(前排中)访问浙江大学时与接待的校党委书记兼第一副校长刘丹(前排右一人)、化工过程机械教授王仁东(前排左一)等合影(来源:《父爱是你永远翻不过的那座山》,微信公众号“浙大化机过控校友”,2016618日)

19791月中旬,即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后不到一个月,朱谱康便应中国硅酸盐学会和北京市硅酸盐学会之邀,以美国GTE公司高级工程专家的身份赴京作专题报,后又赴杭访问此后,他又以学术交流、探亲访问的名义先后七次回国,支持、帮助祖国的科学研究,支持帮助数十位中国学者赴美学习进修。对于中国赴美留学学子、访问学者、参会学者,或者在美打工的中国学者,他也不遗余力地予以关心、帮助。据新中国派出的首批留美学者之一的清华大学教授崔国文回忆,当时在波士顿地区,全美华人协会会长、波士顿学院教授潘毓刚经常组织一些专为大陆留学人员与当地华侨华人交流的活动或聚会,朱谱康便是经常到场的华侨华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朱谱康夫妇对当时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的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薛素珍的生活给予关照,让一个在异国他乡的学者深切地感受到了在美华侨的深情厚意。19865月,出席美国第8届陶瓷年会的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高凌翔、李国祯,会后想了解中国日用出口瓷器在美国市场上的情况。在波士顿市,作陪的朱谱康特地领着他们进了一家超市,在餐具陈列的柜台里找到了天山牌和永胜牌两套中国出口的瓷器。1988年,从中国大陆去美国进修硕士的“打工仔”张海明,在他的AEM公司(AEM, Inc.)初创时曾得到朱谱康的热情鼓励和专业上的指导。后来,AEM公司发展成为全美成长最快的五百家私营企业之一,并成功兼并数家美国企业,其电子材料产品曾获美国最佳新产品开发奖。张海明的事迹还被载入《美国华裔列传(加州卷)》[3]

1992年,朱谱康(前排右)与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学位的浙大毕业生合影(来源:《美籍华人朱谱康的乡愁》,载嘉定报2020825日第8版)

三、沪江的情结

1937年夏,朱谱康离开沪江校园,但母校永驻心田。1945年到美国后,为表达对昔日老师的无限深情,他以其最尊敬的沪江大学哲学和英语演讲学老师普天德(Gordon Poteat, 1891—1986)的名字“Gordon”作为自己的英文名字。19464月,他还专程去看望300公里外的普天德夫妇。此后的每一年,他都要去探望这位恩师。

19831月,朱谱康与沪江时的老师普天德一家合影(前排左起:普天德、普天德夫人Helen Ann Carruthers、朱谱康,后排:左一普天德次女Priscilla Hale Poteat Humbert、左二普天德长女Anne Carruthers Poteat Rose;来源:《沪江大学纪念集 1906—1986P.104

创刊于19466月的沪江大学同学会会刊《校讯》,主要报告沪江大学及沪江大学同学会消息与新闻,以便校内外同学对于各项校务及会务有所了解,互通声气。1946年秋,已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学院学习的朱谱康收到194691日出版的《校讯》第4期,读到了沪江化学同学会的座谈纪录,也得悉母校在积极改进扩充,倍感亲切,无限兴奋。为感念母校师长,他在1946年美国感恩节这一天(1128日),提笔为《校讯》“校友通讯”栏目写了一篇题为“培植之恩”的文章(后载《校讯》1947年第2卷第1期),分“抗战回忆”“旅美由来”“实习概况”“拜候老师”“大学教育”五部分报告了他离开沪江8年多来的经历和感想。其中“大学教育”部分有云:“回想在沪江读Essay课时有‘If I Were a Freshman’一文,更使我警醒……记得读Wilson写的‘What is College For?’一文,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有二,其一是‘一般训练’(General Training),其二是‘专门训练’(Technical Training)。我个人觉得沪江的‘一般训练’是在国内一般的水准线以上,能在智德体美群各方面平均发展。可是沪江的‘专门训练’我觉得略嫌不足。”[4]或许是受沪江Essay课“If I Were a Freshman”一文的启发,1938年《沪江大学年刊》的“园地”栏目刊有本届毕业生撰写的《假如我又是一个大一学生》系列文章。朱谱康因借读于武汉大学,没有他的文章,但后来成为他夫人的吴秀亚则有一篇英文的“假如”。她在篇首便写道:“If I were a Freshman again, I would, above anything else, make full use of the library.”

1938年《沪江大学年刊》刊载的吴秀亚用英文撰写的《假如我又是一个大一学生》

1981年、19851029日—111日、19861116日,趁回国进行学术交流之机,朱谱康曾三次携夫人回到沪江园访旧,与沪江校友聚会。其中1985年那一次,他还特意在杨树浦军工路母校故园小住数日,并参观了上海机械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前身之一)实验室和附属工厂,给师生作题为“材料科学和工程的新发展及应用”的学术报告。当他清晨、薄暮漫步故园时,回忆往事,更加增添了对母校的无限深情。1986223日,旅居美国纽约地区的沪江校友重新恢复停顿了多年的同学会。朱谱康特地出席了这次复会会议。会上,朱谱康与孙以勤分别报告各地校友教师及同学会组织及活动情况,并当选为纽约同学会理事。是年89日,新成立的包括美国纽约、***、马萨诸塞州等地的东部地区沪江大学同学会(简称美东同学会)替代了纽约同学会。19871220日,他出席美东同学会聚餐会,并向与会者报告美东同学会近讯。1988116日,他在沪江大学美东同学会全体大会上,当选为美东同学会会长。他在就任致词时说:“本人愿意为沪江同学服务,贡献一分力量。”同时,他还提出了会务推动计划:全世界沪江同学已经有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四个同学会组织,沪江校友要发扬沪江光荣传统;为加强同学们团结和友谊,美东同学会计划每月举行一次聚餐会。19891126日,朱谱康再次当选为美东同学会会长,直至1990年冬卸任,但是仍任美东同学会顾问多年,继续为促进美东地区乃至全世界沪江大学同学之间联络做贡献。

198510月底,朱谱康回母校原址上海机械学院小住时与沪江大学校友会理事沈思明(左,化学系1937届校友)、曹钦和(右,曾任校长办公室英文秘书)在大礼堂前合影(曹伟丽提供)


四、桑梓谊与姊妹情

19481021日,朱谱康收到曾在中央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就读的胞妹朱慕兰从南京转寄来的家乡南翔小报《微音》,心里十分感动,是日晚上即亲写一封长达1300多字的回信。该信于1949年元旦刊载在《微音》上。在信的开头,他写道:“十多年来没有回乡了。可是每一念及可爱的故乡,常会使我神往,使我对这从小生长和学习的摇篮之地起了无限的念意。”[5]字里行间充满了朱谱康对故乡南翔的思念之情,寄托了对家乡的许多设想与期望。

1937年离开家乡南翔后,朱谱康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1983年春天,他利用到上海讲学的机会,回到了阔别近半个世纪的故乡。他参观了南翔古镇的市容,回到了儿时的母校南翔公学(当时校名为“南翔镇中小学”),还来到南翔公学创办人许苏民(1867—1924)的墓前默哀致敬,最后参观苏民中学(2001年与南华小学合并为苏民学校),与学校师生亲切交谈,鼓励他们努力工作,刻苦学习,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据《沪江校友通讯》报道,朱谱康后来至少还于198510月下旬、198611月中旬两次访问故乡南翔。

朱谱康对兄弟姊妹的关心也是无微不至。他刚去美国不久,便将弟弟朱谱强发表在《大公报》上的诗作剪下来寄回在宁波老家的妻子,并叮嘱妻子一定要转寄给在浙江大学药学系读书的弟弟。妹妹朱慕兰大学毕业后赴台,在台北市某女子中学任教。由于她在课堂上讲了一些当局腐败、民众没有真正的自由和民主之类的话,遭到了解职,后自找门路干起了营销酱酒业的买卖。但她发现背后时时有“尾巴”跟随,觉得问题严重,便通过赴美友人将消息告知哥哥。朱谱康当机立断为妹妹作保,迅速地让她离开台湾,到美国进修教育硕士。

吴秀亚寄给朱谱强的书信上贴有朱谱康从美国寄来的朱谱强诗作剪报(来源:《网红爷爷的家信》,载《上海集邮》2020年第7期)

19791月,朱谱康在离开祖国30多年后第一次回国作学术交流时,便特地到杭州看望弟弟朱谱强一家。之前,为了帮助弟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革新,朱谱康逐年从美国寄来一些科技书籍。正是这些书籍,使弟弟大开眼界。例如,197611月,化工部在杭州召开助剂科研项目落实会议,其中有石油抗垢剂等三个项目,因大家不明情况,未能落实,而朱谱强因早已看到外国资料上有这方面的论述,心里有谱,积极建议他所在的杭州市化工研究所所领导把这三个课题背回来。后来,这三个科研项目取得成功,单位和朱谱强本人都因此而受到表彰。但是,在与国外学者交流科学技术被称为“里通外国”的年代,一些像计算机之类的硬件设施就不是方便能寄送了。朱谱康知道弟弟搞科研工作很需要计算机,便从美国给他寄来了一台。不料,这台计算机被退回去了,弄得朱谱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专门写信来问为什么退回去?还殷切地说:“我是多么想为祖国出一分力气啊!”[6] 20世纪90年代,朱谱康曾于1992年、1996年两度邀请弟弟夫妇访美,并陪同他们游览美国一些风景胜地。


五、“世界公民”的用心

晚年,朱谱康夫妇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迁居俄亥俄州***(Columbus)养老。在弟弟访美期间,朱谱康曾向弟弟夫妇吐露想回国定居的愿望。不过,朱谱康终究带着未能回国定居的遗憾,于199815日仙逝。他生前立下遗嘱,不收花圈、鲜花,取而代之的是亲友们将购买这些东西的钱款以支票的形式直接寄往专门的银行账户“朱谱康纪念奖学金基金”(Gordon P. K. Chu Memorial Scholarship Fund),以作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国外留学研究生奖学金之用。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文理学院网站“朱谱康纪念奖学金”简介页面截图(2020106日)


朱谱康身后被安葬于美国加州新港滩(New Port Beach)的太平洋美景**公园(Pacific Viev Memorial Park)。朱谱康墓前的大理石碑石由他的长子朱小康设计,墓碑上用中文写着:“上海 南翔 昆明”“宾州 纽约 麻省”;肖像照下面还写着两行英文字:第一行“受爱戴的丈夫 ** 祖父 兄长 伯父”;第二行是“科学家 工程师 启蒙老师 朋友”。墓碑最后的四行小字,记述了自称为“World-Citizen”(世界公民)的朱谱**前选定这块风光旖旎、紧靠太平洋墓地的深意:“以与我们的家乡相连接。”这块大理石墓碑,形象生动地记载了朱谱康一生的生活历程,深刻反映了一位著名科学家、老华侨热爱祖国、思念家乡的赤诚游子之情[7]

朱谱康在美国的墓碑(来源:《嘉定文史》第20辑,20032月编印)


参考文献

[1]傅琳.留美科协成立始末[J].北京党史研究, 1998(2):40-45.

[2]朱谱强.一位美籍华人的“中国心”——朱谱康博士传略[C]//嘉定文史 第20.上海:嘉定区政协,《嘉定文史》编辑委员会编印, 2003:61-73.

[3]葛秋栋.美籍华人朱谱康的乡愁[N].嘉定报, 2020-08-25(8).

[4]朱谱康. “培植之恩”[J].校讯, 1947, 2(1):4-5.

[5]朱谱康.给家乡父老朋友们的信[C]//嘉定文史 第15(热烈庆祝祖国50华诞嘉定解放五十周年专辑).上海:嘉定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嘉定《文史》编辑委员会编印, 1999:227-229.

[6]本报记者.腊梅送香迎春来[N].杭州日报, 1979-01-30(2).

[7]葛秋栋.海外游子的赤诚“中国心”(之二)——记美籍华人著名科学家朱谱康[N].南翔报, 2019-03-25(4).


本文先在王细荣网易博客(http://www.lofter.com/lpost/1ccda380_1caaf9ac8内部交流1117日下午又在档案馆的“文献利用与校史资源的挖掘”讲座中作为例子之一进行介绍,后连载于《上海理工大学报》2020年11月25日第4版、12月25日第4版,原文浏览:朱谱康的家国情怀(上、下)(上海理工大学报).pdf

  •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