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发布时间:2011-11-02浏览次数:25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而曲折多变的多科性大学。2006年,在百年校庆之际,上海理工大学组织开展了对百年历史的系统研究和梳理,形成了以《上海理工大学志:19062006》为代表的系列著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史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百年校庆之后,以工程教育见长的上海理工大学师生开始思考:作为一所以工程教育为特色,以“制造业黄埔军校”蜚声全国的上海理工大学,其工程教育的具体历史发展路径究竟如何?她是怎样从德、法、美工程教育的背景下走出,又**自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自成一体的?在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又有多少经验可言,有哪些成败得失?上海理工大学乃至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向何处去?在校长许晓鸣的支持下,上海理工大学校史研究室开始系统收集资料,并于2009年正式启动了关于学校工程教育百年史的研究。2010年,该课题得到上海市高教学会的立项支持。2011年,上海理工大学迎来105周年校庆。以此为契机,课题组成员加快了进度,拓宽了资料征集面、人物访谈面,数易其稿,如期将此书奉献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相关研究人员和大学生,希望对他们而言能够“开卷有益”。当然,此课题的开展还因为笔者的大学文化情结。大学文化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是历史的、真实的,是一个个故事和一个个人物结成的串。大学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不仅是对大学文化建设的贡献,可“以文化人”,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而且因为她所具有的可读性、可靠性和近距离感,因而更具生命力和感召力,更具实效。正因如此,笔者坚持不懈,乐此不彼!

在研究过程中,校党委书记燕爽多次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议争取正式出版发行;校长许晓鸣还亲自提供了相关校史文献线索;校党委**、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江才妹则多次了解课题进展并给予及时指导。在课题第一期成果——研究论文《上海理工大学工程教育百年史述》完成后,学校老领导汤亚栋、伍贻文、徐强,原校志办副主任吴元骠及来自高教研究所、动力学院、管理学院、光计学院、环境学院、医疗器械学院、机械学院、材料学院等工科学院的退休教授代表和教师代表,在“工程教育百年史”专题研讨会上提出了诚挚的建议和补充。在课题第二期成果——专著《栋梁气贯大世界——上海理工大学工程教育百年》完成后,课题负责人章华明、王细荣于2010年国庆节期间,赶往上海市郊结合部的闵行地区,专程听取校史研究专家、校史研究顾问,原校志办副主任吴元骠同志的意见;前副校长伍贻文、前副书记何建中在对书稿进行细致审读后,对本书的章节编排与名称、人物评价、内容的真实性乃至语言文字等方面,都提出了中肯的意见。20114月至6月,本书第三稿又送交学校相关学院教授和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审阅,在更大范围内听取了各方意见,以确保书稿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资深教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华泽钊甚至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认认真真地整理好,并通过邮箱发给我们,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还采纳了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陈大文教授的建议,召开了多个小范围的意见征询会,最后则请社科部主任许良、徐水华、胡绪明及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刘彬、原校志办副主任吴元骠等文史方面的专家,利用暑假时间,假上海海洋大学军工路校区专家招待所,对书稿第四稿进行了闭门审读。陈大文教授最后还从头至尾认真地审读了全部书稿。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过程中,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老干部办公室主任王志红、党委宣传部谢安平的大力协助下,校史研究室还组织开展了针对学校历任主要领导的采访。学校党委书记燕爽还亲自召开了部分在沪历任主要领导参加的座谈会。这项工程和本课题的研究交叉进行,相互补充、印证和借鉴。无论是在校史研究室,还是在家中,还是在老干部办公室,这些老领导的口述和回忆无疑是珍珠,闪亮而价值不菲,弥足珍贵。正因为有上述教授和领导的关心和赐教,本书才可以现在此等模样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本书由章华明、王细荣执笔,王细荣还承担本书的图片处理与排版工作;校档案馆柴敏毓、**、胡梦芹、廖颖、于喆、刘淑娟等积极参与,在查档与扫描、提供资料、联系相关人员、采访老校友等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写作过程中,学校系统工程专业创始人车宏安教授、国立高机校友盛庆梁曾接受课题组专访,并不厌其烦地多次接听笔者的求助电话,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线索。另外,吴元骠和原上海机械专科学校校长、党委书记陈恩荣,北京科技大学退休教授褚幼义,光电学院退休教授史大椿,校工会退休干部翁根生,校留学生办公室主任郭建中,校办公室秘书董剑戟,中德学院办公室秘书徐璟玮等同志,为本书提供了一些照片。在此,特对所有为此书作出努力与给予支持的人士一并表示深深的谢忱!

研究无止境。上海理工大学百余年之历史,一书莫言其万一,即使是其工程教育,非有数百万言亦不能言尽。尽管历时三年,尽管数易其稿,本书的疏漏与不妥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或相关人士谅解,并不吝赐教(电子邮件为:wxr272@163.combaiyanghe@usst.edu.cn)!

 

     

201110  


  • 返回原图
    /